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2)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2)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2.
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材料三 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
材料一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材料三 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
2.单选题- (共16题)
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的青花瓷礼服惊艳世界,在古代瓷器是中国在西方的名片。关于我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列 |
B.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
C.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精品 |
D.清朝“闭关锁国”瓷器没有出口 |
4.
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下表
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朝代 | 最高财政收入 |
北宋 | 100000000两白银 |
南宋 | 80000000两白银 |
明代 | 5000000两白银 |
清代 | 3000000两白银 |
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 |
B.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 |
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
D.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 |
5.
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
6.
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说明宋代( )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 | B.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
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7.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
B.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
D.有利于农业经济商品化 |
8.
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 B.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 D.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
9.
唐朝一些地主和农民开始签订契约文件,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这种契约性的租佃关系的出现( )
A.加重了地主的盘剥 | B.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 |
C.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 D.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
10.
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家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 )
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 | 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 |
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 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
11.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 | 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
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 | D.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
12.
有学者认为:“历来任何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政治或经济)制定的政策、措施,都带有限制性.”下列内容可为这一观点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
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 ②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③中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④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 ②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③中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④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3.
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
A.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
B.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
C.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
D.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
14.
《史记·平淮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该史料可用来研究
A.西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 |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C.西汉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西汉初期封君政治地位低下 |
15.
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
16.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此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 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
B. 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
C. 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
D. 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
A. 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
B. 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
C. 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
D. 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
17.
据《十三行史料展》记述“……18至19世纪上半期,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资本主义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
B.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达 |
C.十三行是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机构 |
D.广州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