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前期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
(3)材料二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对材料一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前期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
(3)材料二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对材料一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30分)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四:《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五: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汴京)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2分)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况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6分)
(4)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分)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2分)
(5)你是怎样理解材料六中“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的?(6分)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四:《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五: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汴京)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2分)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况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6分)
(4)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分)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2分)
(5)你是怎样理解材料六中“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的?(6分)
2.单选题- (共8题)
3.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
4.
今年6月19日瑞典公主大婚,皇室送给各国要人的尊贵国礼是来自中国唐山的陶瓷制品。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向瓷的过渡阶段 |
B.宋代民窑超过官窑,处于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 |
C.宋元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
D.清朝前期瓷器只能通过广州销往国外 |
5.
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6.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7.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
8.
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 B.学术文化的活跃 |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9.
“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这首诗的谜底是“徽州朝奉”。“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
C.走官商结合之路 | D.徽商虚伪的反映 |
10.
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
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
3.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