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830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1/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货币与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青铜刀币。铜铸币广泛流通,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汉代时,汉武帝对钱币进行了改革,统一铸币权和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621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两宋的货币,仍以铜钱铁钱兼用,白银亦渐受重视,同时产生了纸币。最早的纸币叫“交子”,起初在民间使用,由16位四川富商以信用担保作为货币流通。后因富商经营失败,交子无法兑现,改由官方办理。元代主要流通纸币,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纸币的发行权完全属于政府。明初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但受到统治者的限制,正德年间受到官方认可,嘉靖以后普遍流通。清朝光绪年间,从英国买进压钱的机器,开始用机器钢模压钱,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用范铸钱的历史。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三
郑观应提出了“漏卮(白银外流)在洋货”的观点,指出“一则曰鸦片每年乡耗银三千三百万两,一则曰棉纱、棉布两种每年约共耗银五千三百万两。……此外又有杂货约共耗银三千五百万”。主张学习日本“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极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欲挽权利,以塞漏卮。”
——施正康《困惑与诱惑一一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投资理念与实践》
材料四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摘编自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等
材料五
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开放问题上,中美协议具体规定:银行、保险、电信领域的美国公司可以得到新的市场准入;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两年后,可向国内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进入中国五年后,可从事零售银行业务;在获准经营的地域内,外国银行同中国银行一样享有开展业务的权利,即享受国民待遇;五年内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设立分支机构。
——庄芮《世贸组织规则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货币变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晚清“漏卮”现象的根本原因,概括郑观应的“商战”主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法币改革的目的。如何理解“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5)阅读材料五,归纳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特点 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单选题(共6题)

2.
(题文)《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
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
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
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
3.
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A.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
B.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C.“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
D.“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4.
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
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
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5.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
B.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C.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6.
1992年中国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验;至1992年末,政府定价的农产品只有6种,工业消费品基本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食盐、药品等除外),政府定价的重工业产品也不足100种,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这表明中国
A.市场逐渐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B.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D.大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7.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