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山东省莱芜市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830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2/1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3)据材料三,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单选题(共4题)

2.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 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 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3.
元《吴文正公集》载:“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其民往往机巧趋利,能喻于义者鲜矣。而近年为尤甚,盖非自初而然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泉州①是福建行省的政治中心②海外贸易发达③商业氛围浓厚④儒家义利观受冲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A.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5.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