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固镇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826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些现象?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4)你觉得实行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1801
1831
1841
1851
1861
人口
111.7
190.7
223.9
268.5
322.7
 
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份
1841
1861
农业
22.3
18.8
工商运输业
48.5
55.7
其他
29.2
25.5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
(2)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现象?简述其原因。

2.选择题(共1题)

3.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3.单选题(共20题)

4.
《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
5.
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6.
(题文)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这种现象
A.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B.使得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
D.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7.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雇工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长安地区
C.明代苏州地区
D.清代洛阳地区
8.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最能说明
A.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
B.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9.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西周时期官府控制商业B.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著名的大都市
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
10.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11.
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推动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根源是
A.寻找新的贸易商路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西欧人对黄金的渴望D.宗教扩张的狂热
12.
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落后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3.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一税制改革
A.增加了周王室的赋役收入B.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D.以法律手段稳固了井田制
14.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  )
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15.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16.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17.
《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了经济转型B.造成了阶级分化C.加剧了贫困分化D.激化了社会矛盾
18.
“在1763-1871年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材料中的“善事”主要指
A.进一步加强世界联系
B.传播工业文明的成果
C.推动近代工业的兴起
D.为世界各地提供商品
19.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兴起了创办机械学校和工学院的热潮,在许多大城市、中小城镇还建立了职工讲习所。这体现了( )
A.民主范围的扩大B.教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C.工业革命的影响D.垄断组织的形成
20.
16世纪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的里斯本等城市。不久,大西洋沿岸的港口是后来居上,成为海上贸易中心。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
A.新航路开辟使商路中心发生转移B.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C.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遭到断绝
21.
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童年木工怀亚特发明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
B.科学理论带来技术发明
C.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
D.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22.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23.
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D.蒸汽机的发明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选择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