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反应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当时美国有人攻击罗斯福是“社会主义代言人”,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是如何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的?
(4)据材料四,概括近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反应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当时美国有人攻击罗斯福是“社会主义代言人”,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是如何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的?
(4)据材料四,概括近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单选题- (共13题)
2.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3.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苏州出现“小户”“计日受值”现象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大进步 |
C.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D.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的青花瓷礼服惊艳世界,在古代瓷器是中国在西方的名片。关于我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列 | B.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
C.清朝“闭关锁国”瓷器没有出口 | D.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精品 |
6.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
A.西班牙 |
B.荷兰 |
C.英国 |
D.法国 |
7.
迪亚士说,他们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材料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的主要含义是( )
A.传播基督教教义 | B.传播近代自然科学 |
C.传播人文主义 | D.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
8.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A.天才发明者无法决定历史的发展轨迹 |
B.历次工业革命很少将科学原理付诸实践 |
C.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 |
D.科学研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
10.
下图是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变化示意图,据图指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
B.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
C.中国资产阶级受利润的驱使,积极兴办企业 |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11.
“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贬致受损失” “米煤布匹等必需品,连迷信品锡箔、白钱、甚至棺材等也在抢购之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
C.物资供应紧张 |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
13.
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绝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下列最符合邓小平讲话精神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B.对外开放方针的确定 |
C.“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
D.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