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专司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国家机构——商部。……之后,又颁布了公司法(1903年)和破产法(1906年),各大城市相继成立商会,而且清政府还调节官商关系,制定商律,抑制官吏勒索商人的陋习,宣布奖商保商。商部成立两周后,即奏定《奖励华商公司章程》,根据商人集股多少,分别给予不同品级的顶戴或顾问官、顾问议员等荣誉称号。而且为劝诱封建家族转移投资方向,还规定如有世家巨族出资凑集公司办有成效者,奏明请旨给奖。
商部的设立和勋商章程的颁布,不能不说是商人地位根本上的改变,“士商平等”才真正从事实上确立了起来。商人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他们的作用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摘编自张步先《论晚清新政时期的重商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中的重商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中重商的社会影响。
材料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专司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国家机构——商部。……之后,又颁布了公司法(1903年)和破产法(1906年),各大城市相继成立商会,而且清政府还调节官商关系,制定商律,抑制官吏勒索商人的陋习,宣布奖商保商。商部成立两周后,即奏定《奖励华商公司章程》,根据商人集股多少,分别给予不同品级的顶戴或顾问官、顾问议员等荣誉称号。而且为劝诱封建家族转移投资方向,还规定如有世家巨族出资凑集公司办有成效者,奏明请旨给奖。
商部的设立和勋商章程的颁布,不能不说是商人地位根本上的改变,“士商平等”才真正从事实上确立了起来。商人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他们的作用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摘编自张步先《论晚清新政时期的重商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中的重商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中重商的社会影响。
2.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
材料二“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孙中山作此评价的目的。
材料一“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
材料二“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孙中山作此评价的目的。
2.单选题- (共10题)
3.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4.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5.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 B.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 D.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
6.
(题文)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
C.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
7.
1651年,英国政府针对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涉及英国货物的海上运输,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不能由其他任何国家(主要是指海上马车夫——荷兰)运送。这反映了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
B.荷兰企图独霸贸易市场 |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
D.英国压制荷兰的海上贸易 |
8.
英国资产阶级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从而大发横财。这是因为
A.新航路开辟 | B.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9.
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
B.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
C.始终依靠殖民扩张 |
D.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
10.
据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年。此后的13年(至1949年)中,中国的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首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
B.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 |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政策损害了经济发展 |
D.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和压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