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教育的发展变迁,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同时又受到时代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摘编自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1881和1882年,法国政治家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摘编自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院系调整的影响。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摘编自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1881和1882年,法国政治家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摘编自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院系调整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3题)
3.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
A.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
B.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成熟 |
C.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 |
D.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 |
4.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
B.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
C.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
5.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李贽 |
6.
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
B.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
C.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
D.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
7.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造成二者悲剧结局的共同原因是
A.两人阶级立场与统治者对立 | B.天主教会的严密控制与压迫 |
C.两人的思想与社会正统对立 | D.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
8.
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A.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
B.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
C.“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 |
D.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戏曲的精华 |
9.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10.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
11.
(题文)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A.“晋人尚韵”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
B.“唐人尚法”表现出大一统下对规范化与社会秩序的要求 |
C.“宋人尚意”是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 |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
12.
《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
13.
《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写字的笔法艺术 | B.古人的治史态度 |
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 | 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 |
14.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祟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作者对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
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
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 |
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
15.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
B.明清时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
C.明清官员考核标准以德行为主 |
D.明清时期的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
4.选择题- (共2题)
16.背一背,填一填
①小荷才露{#blank#}1{#/blank#},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朝霞{#blank#}2{#/blank#},晚霞{#blank#}3{#/blank#}。
③人{#blank#}4{#/blank#}初,性本善,性{#blank#}5{#/blank#},{#blank#}6{#/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