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1题)
2.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丁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3.
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A.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时间 | 契约张数 | 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
洪武至宣德年间 | 42 | 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
正统至弘治年间 | 123 | 布31、稻谷3、银89 |
A.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4.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庇护。更投资科举,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A.地域性商帮势力强大 |
B.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力量 |
C.功名是经商最终目的 |
D.徽商的崛起依赖于官商勾结 |
5.
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表明:
A.科学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 | B.科学进步决定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
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 | D.工业革命受科学进步的影响较大 |
6.
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书中这样描述:“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关于新航路的评论明显不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A.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 |
B.给亚非拉地区带去了灾难 |
C.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
D.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
7.
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
B.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 |
C.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
D.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
8.
据学者统计,从1860年到1936年,小农家庭的手织布在棉布消费总量中从96.8%下降到38.8%,自给率从46.1%下降到28.7%。小农家庭棉花自给占棉花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9.4%降至10.9%。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中国的小农经济
A.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孤立状态 |
B.在近代中国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
C.趋于破产并将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
D.与市场、商品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 |
9.
下面是1932~1934年中国从德、英、日、美四国进口机器数额统计表(单位: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 总额 | 德国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1932年 | 53911000 | 9925000 | 19774000 | 8425000 | 7992000 |
1933年 | 44178000 | 8808000 | 16240000 | 6718000 | 7035000 |
1934年 | 60084000 | 9988000 | 20077000 | 9333000 | 9241000 |
A.英国机器质量优势明显 |
B.美德受经济危机打击最大 |
C.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 |
D.四国扩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
10.
1973年,周恩来说:“台湾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资去台湾投资。”同年,陈云提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这些主张
A.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 |
B.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
C.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 |
D.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 |
11.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A.开始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B.国有企业改革正逐步走向市场 |
C.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观念 |
D.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普遍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