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产生了号称“百家”的众多理论类型,还产生了《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综合百家的理论文本及一批髙度抽象的理论成果。这必然导致“立君为天下”理论具备完整的思路和丰富的内涵。立君为天下、天下为公、天下一统、政由君出、君臣合道、无为而治、广开言路、平均天下、孝治天下、法理天下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命题形成相互论证的内在逻辑,道义高于君主成为影响极其广泛的政治理念及政治价值。——引自《中国学术界一个集体性的重大历史事实误判》(张分田《史学月刊》2016.9)
材料二 运行良好的政府必须像哲学体系一样有个一以贯之的系统,这样,财政、治安、和军队才会协调一致地朝着同一目标努力,这个目标就是国家的巩固和国力的强盛。这样的系统只能源自同一个大脑,那就是君主。君主如果愚昧无知,总是无所事事,寻欢作乐,他就无法完成为人民谋福利的神圣使命。君主是国家的第一公仆。……天主教徒、路德教徒、改革教派、犹太人和其他基督教派别生活在这个国家,并和平地生在一起……必须充分了解要尊重民众不去触犯他们的信仰,不管所信奉的是何种宗教
——腓特烈大帝的《政治遗嘱》(1722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立君为天下”理念形成的原因,这一理念对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带来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的“政治遗嘱”体现了哪些治国思想?结合近代世界历史,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认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产生了号称“百家”的众多理论类型,还产生了《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综合百家的理论文本及一批髙度抽象的理论成果。这必然导致“立君为天下”理论具备完整的思路和丰富的内涵。立君为天下、天下为公、天下一统、政由君出、君臣合道、无为而治、广开言路、平均天下、孝治天下、法理天下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命题形成相互论证的内在逻辑,道义高于君主成为影响极其广泛的政治理念及政治价值。——引自《中国学术界一个集体性的重大历史事实误判》(张分田《史学月刊》2016.9)
材料二 运行良好的政府必须像哲学体系一样有个一以贯之的系统,这样,财政、治安、和军队才会协调一致地朝着同一目标努力,这个目标就是国家的巩固和国力的强盛。这样的系统只能源自同一个大脑,那就是君主。君主如果愚昧无知,总是无所事事,寻欢作乐,他就无法完成为人民谋福利的神圣使命。君主是国家的第一公仆。……天主教徒、路德教徒、改革教派、犹太人和其他基督教派别生活在这个国家,并和平地生在一起……必须充分了解要尊重民众不去触犯他们的信仰,不管所信奉的是何种宗教
——腓特烈大帝的《政治遗嘱》(1722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立君为天下”理念形成的原因,这一理念对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带来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的“政治遗嘱”体现了哪些治国思想?结合近代世界历史,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材料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材料三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四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二中的文学体裁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唐宋文化各自的特点,并从唐宋各自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分析唐宋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材料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材料三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四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二中的文学体裁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唐宋文化各自的特点,并从唐宋各自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分析唐宋文化形成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二,陈独秀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四的思想有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二,陈独秀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四的思想有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单选题- (共16题)
4.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
B.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
D.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
5.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A.灵魂得救只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
B.灵魂得救靠上帝的预先安排 |
C.灵魂得救必须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 |
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
6.
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目的在于
A.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
B.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C.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
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 |
8.
甲骨文中“年”字的写法,上面为“禾”,下面为“人”。而中国人也习惯地称“过春节”为“过年”。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五谷丰登 |
B.为纪念神农氏的杰出贡献 |
C.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
D.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 |
9.
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是画也……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矣。”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
B.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具有很大不同 |
C.书法艺术自由多样的线条具有特殊美感 |
D.绘画艺术注重景物的逼真摹写 |
10.
范仲淹(989—1052)在《四民诗·商》中写道:“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周官(即周礼)有常籍,岂云逐末人。”该诗反映了
A.宋朝商品经济繁荣 |
B.宋朝工商业阶层兴起 |
C.诗人重本抑末的主张 |
D.诗人重视商业发展的思想 |
11.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
13.
***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
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4.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
B.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
C.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
D.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
15.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影响 |
B.工农运动发展的推动 |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D.中国共产党纲领的作用 |
16.
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④“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④“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A.②①④③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8.
《诗刊》1967年1月发表了***于1965年作的一首词:“……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该词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下列哪一理论的实践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B.论十大关系 |
C.旧民主主义论 |
D.城市革命中心论 |
1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下列哪些著作反映了***作出了“自觉选择”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③《井冈山的斗争》
④《新民主主义论》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③《井冈山的斗争》
④《新民主主义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3.选择题- (共4题)
21.下表中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类别组合 | 酸性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 | 酸 | 碱 | 盐 |
A | CO | CuO | H2SO4 | NH3•H2O | Na2S |
B | CO2 | Na2O | HCl | NaOH | NaCl |
C | SO2 | Na2O2 | CH3COOH | KOH | CaF2 |
D | NO2 | CaO | HNO3 | Cu(OH)2CO3 | CaCO3 |
22.下表中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类别组合 | 酸性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 | 酸 | 碱 | 盐 |
A | CO | CuO | H2SO4 | NH3•H2O | Na2S |
B | CO2 | Na2O | HCl | NaOH | NaCl |
C | SO2 | Na2O2 | CH3COOH | KOH | CaF2 |
D | NO2 | CaO | HNO3 | Cu(OH)2CO3 | CaCO3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