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属于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而在属于战国以后的矿井遗址中,有大量铁质工具。
材料三昭王(指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概述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在铜的使用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铁器的应用领域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是铁器而不是青铜器基本取代了木石农具?
材料一

材料二在属于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而在属于战国以后的矿井遗址中,有大量铁质工具。
材料三昭王(指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概述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在铜的使用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铁器的应用领域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是铁器而不是青铜器基本取代了木石农具?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的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张天琚《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实行手工工匠纳银代役制度,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纲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手工业管理的变化和影响。
材料一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的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张天琚《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实行手工工匠纳银代役制度,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纲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手工业管理的变化和影响。
2.单选题- (共8题)
3.
唐人《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该诗歌描述的对象是
A.越窑白瓷和邢窑青瓷 |
B.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 |
C.越窑青瓷和邢窑粉彩瓷 |
D.越窑粉彩瓷和邢窑青瓷 |
4.
据《吕氏春秋》记载,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弗徙也。”材料表明当时
A.私营手工业缺乏官府的严格监管 |
B.纺织业是手工业的主体 |
C.私营手工业比较重视技艺的传承 |
D.手工业者禁止自由流动 |
5.
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有这样的描述“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宋代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 |
B.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最迟在宋代棉纺织使用了纺车 |
D.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
6.
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
7.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下图),并由此派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
B.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
C.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
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
8.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符的是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9.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在于
A.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 B.防止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 |
C.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 | D.促进社会分工,发展商品经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