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我们缺少像地中海、波斯湾这样的内海,我们面对的是渺渺的太平洋,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我们只有一个内海——渤海湾,太小了。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实际比较陌生,主要是打鱼、晒盐,是烟波浩渺、难于了解的地方,很难进行运输、航行,海洋就没有充分的发挥起来。中原部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筹建近代海军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一 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我们缺少像地中海、波斯湾这样的内海,我们面对的是渺渺的太平洋,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我们只有一个内海——渤海湾,太小了。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实际比较陌生,主要是打鱼、晒盐,是烟波浩渺、难于了解的地方,很难进行运输、航行,海洋就没有充分的发挥起来。中原部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
——余秋雨《<论语>亲切如外公给我的信》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的“地理大发现”和其后的一系列航海大发现,宣告了西方殖民时代和海洋瓜分时代的开始。……在此背景下,西方军事思想突破了以前狭隘的理论视野,逐渐具备了全球性的战略目眼光。……马汉的“海权论”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海洋进而控制世界打下了理论基础。……从本质上说,马汉的“海权论”是地理大发现的产物,具有全球性和世界性眼光,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近代以来西方军事思想创新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即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军堂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清朝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没有很好利用海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筹建近代海军进行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16题)
2.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和发展机械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机械技术曾在农业、冶金、纺织、车船制造、军事、天文仪器、钻井等各个领域都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却没能推进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下列最有可能对这种转型产生推力的是
A.![]() | B.![]() | C.![]() | D.![]() |
3.
公元前115年,桑弘扬提出“均输”方案,中央设均输令,地方设均输官,负责推行均输法。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公元前110年,桑弘扬又设平准法,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以平抑物价。桑弘羊的这些举措
A.着眼于缓和阶级间矛盾 | B.调剂了各地所需物品 |
C.推动盐铁专卖制度确立 | D.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 |
4.
张晋藩在《中国法制通史》中说:“(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B.商品经济已有较快发展 |
C.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挑战 | D.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立法 |
5.
“两京衣冠(注:“衣冠”指士大夫或文明礼教),尽投江湘,……故荆南村邑,十倍其初。”“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中唐以后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十五”。该现象
A.使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 | B.推动了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 |
C.使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 D.体现了行政区划变更的频繁 |
6.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如果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由此可见,该观点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A.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
B.为欧洲宗主国提供商品输出场地 |
C.可以被视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 |
D.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7.
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中写道:“工业化发达国家结果却向那些不发达国家展示了其未来的景象。”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A.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 | B.为西方列强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
C.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和海外市场 | D.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范围 |
8.
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政府改变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废除了过去带有强烈管制色彩的条例,例如1846年废除谷物条例,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等。改变这些政策
A.使英国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全面加强 |
B.大大便利了英国向世界输出资本 |
C.提升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 |
D.确立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
9.
1882年,德国不到1%的企业,竟占有汽力和电力总数的3/4以上,而占企业总数91%的企业却占有7%的汽力和电力。这说明当时德国
A.工业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 B.政治统一具有局限性 |
C.市场的竞争能力急剧下降 | 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带来各国民众社会生活新变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的面貌。其中“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主要表现是
A.落后国家全部沦为殖民或半殖民地 |
B.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取代了自然经济 |
C.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
D.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初步确立 |
11.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1937年抗战前,在全国工业资本中国家资本只占11%左右,到1942年国家资本已占到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工业资本的69%以上。此现象
A.有利于国民政府的持久抗战 | B.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 |
C.反映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 D.加剧了国统区的经济大危机 |
12.
19世纪70年代,英国驻上海领事说:“土布和进口商品(洋布)相竞争,(在品质上)决不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此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了。”广东番禹“邑中女红以纺织为业,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未欲趋利,以充土纱,遂多失业矣。”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近代中国人收入低使土布竞争不过洋布 |
B.中国家庭手工业解体主要由于土布大量滞销 |
C.英国驻上海领事叙述的现象不符合事实 |
D.廉价的工业品涌入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
13.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宜怀以100万两所承办。次转变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 B.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C.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 D.导致了清政府财政崩溃 |
14.
下表统计了1902~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状况(单位: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数)。据此可获取的最有效信息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华投资方式发生巨变 |
B.民国政府对外债务有所减少 |
C.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家部分利用外资 |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剧 |
15.
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因为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
A.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
B.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
C.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 |
D.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
16.
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员上长期推行“保任”制,即任人者要对被任者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被任者任职后的功过优劣,任人者要与之同其赏罚。这说明中国古代
A.建立了完善的选官制度 | B.法律惩罚制度异常严酷 |
C.注重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 D.官员职责缺乏明确分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