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解。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自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解。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自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6题)
4.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各国开始税制改革 |
B.土地公有制形成 |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D.井田制遭到破坏 |
5.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
B.井田制经营 |
C.自耕农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6.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主要原因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③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
④农民身份的提高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③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
④农民身份的提高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