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1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习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8063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解。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自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共6题)

3.
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 “废井田,开阡陌”
C. “相地而衰征”
D.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4.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各国开始税制改革
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5.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井田制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6.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主要原因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③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
④农民身份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
明朝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产)”的积极作用是
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B.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
C.佃农生产积极性提高
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8.
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解体
D.土地兼并严重

3.选择题(共1题)

9.

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前两句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