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安市长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801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6/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
两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了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也加强了人类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所反映出的成就最早出现在哪一国家?为该成就奠定基础的伟大发明创造是什么?该时期在交通领域还有什么重要成就?
(2)图二所示的交通工具是以什么为动力的?该时期标志性成就是什么?新兴的工业部门有哪些?请举两例。
(3)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分别有什么影响?
3.
20世纪3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出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在变化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相似之处。
材料一、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二、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
材料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让人民不再“恐惧失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影响。
(4)概括上述三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

2.单选题(共19题)

4.
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5.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
A.制瓷和丝织都属于家庭手工业
B.古代中国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并远销海外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D.近代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到中国
6.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都。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主要表明
A.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被私营手工业超越D.官营手工业生产逐渐走向商品生产化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日中为市
B.柜坊、飞钱的问世
C.市场交易受官府严格管理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8.
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9.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收取更多的“利”。据此分析,下列对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是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的体现B.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C.使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D.使中国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
10.
《齐民要术•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1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样快……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而我们仍象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这是19世纪晚期一位克罗地亚农民发出的感叹,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B.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C.生产工具的重大革新
D.社会矛盾得到基本缓和
12.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该论断表达的主旨是
A.新的大陆对人们充满诱惑
B.世界逐渐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
C.世界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联系加强
13.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A.保护商业贸易B.拓展殖民地
C.传播天主教D.掠夺工业原料
14.
广告能反映某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心理。如下图所示,《申报》登载的这则广告
A.反映了国产香烟具有较高的质量
B.说明购买国货是简单的消费行为
C.将购买国货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
D.迎合了民众期待战争胜利的心理
15.
(19世纪后期)电灯发明后,新的光源将使世界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汽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汽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型工业部分发展迟缓。以下有关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英国人相对保守,未能与时俱进B.大量殖民地存在转移了资金
C.英国经济全面落后于美德D.英国国内劳动力的成本更高
16.
圈地运动使英国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但这一运动对工业革命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主要在于圈地运动
A. 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B.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C. 使英国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
D. 极大地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
17.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18.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9.
下图是1870-1911年晚清时期金融类文章发表的数量统计图,其内容涉及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证券和保险等多方面。金融类文章明显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A.列强侵华加剧B.实业救国影响
C.民族经济发展D.舆论环境宽松
20.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21.
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
22.
1911年7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登过这样一段话,“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力,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时有这样大的变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要维护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利益B.英国联合法国对付其劲敌德国
C.英国旨在维护其殖民霸主地位D.英德矛盾是世界主要矛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