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国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亡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清代全史》: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苏州风俗考》:“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结合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4分)
(2)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6分)
材料一据《国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亡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清代全史》: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苏州风俗考》:“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结合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4分)
(2)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6分)
2.单选题- (共8题)
2.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5.
明清时期一些绅商发起并出资在北京建立会馆,会馆专供同乡居住集会、联络乡谊、贮存货物之用。会馆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传统市场经济的扩张 | B.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 | C.商人子弟不断入仕 |
D.不同行业的竞争加剧 |
6.
《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秦汉时期
A.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
B.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
D.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
7.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
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
8.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9.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写城乡风情、社会生活状况,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画家个人爱好 |
B.宋明理学传播 |
C.社会上层倡导 |
D.商品经济发展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