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世界面貌和人们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材料四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
(3)材料中反映我国明朝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4)材料二中民族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有什么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的企业在大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材料四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
(3)材料中反映我国明朝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4)材料二中民族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有什么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的企业在大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2.
新航路开辟开启了人类文明以海洋争夺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时代”的来临——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
“海洋时代”下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海洋时代”下的中国——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洋务派是近代中国“海洋意识”较强的阶层,他们呼吁加强海防,开发海洋。
“海洋时代”下史学观念的演变——
材料五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材料六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史学界在世界历史的编纂方面总体上进人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位穿越赤道的航海家是谁?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过程。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选择了陆地”指的是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导致中国“选择了陆地”的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5)“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6)按照材料六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5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按照材料六的研究角度,评价航路开辟。
“海洋时代”的来临——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
“海洋时代”下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海洋时代”下的中国——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洋务派是近代中国“海洋意识”较强的阶层,他们呼吁加强海防,开发海洋。
“海洋时代”下史学观念的演变——
材料五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材料六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史学界在世界历史的编纂方面总体上进人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位穿越赤道的航海家是谁?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过程。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选择了陆地”指的是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导致中国“选择了陆地”的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5)“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6)按照材料六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5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按照材料六的研究角度,评价航路开辟。
2.单选题- (共10题)
6.
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欧洲的市民
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
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
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
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
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
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
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8.
“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
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
9.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A.18世纪中后期 | B.19世纪前期 |
C.19世纪中后期 | D.20世纪前期 |
10.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
B.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
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
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
12.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他在市场购买珐琅彩瓷器时使用交子 |
B.他喜欢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 |
C.他去农田参观时对筒车赞叹不已 |
D.他发现中国商人出海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 |
3.选择题- (共6题)
16.罗阳,歼 -15 总负责人,2012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投身祖国航空事业 30 年来,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机型研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种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 )
①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整体精神风貌
④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
①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整体精神风貌
④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