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重庆一中高一4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9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6/2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间……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 200个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随着周王朝统治的衰落,特别是由于各地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各诸侯国也不断增建新城……到战国末期,城市分布范围更广,除主要集中于陕西关中的浸渭谷地到憧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及淮河流域外,长江流域巴、蜀、吴、越、楚郢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材料二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 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三在马可·波罗时代预言东方代表着城市和文明的未来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专制集权的强大进一步减缓了亚洲城市的发展进程。……专制政权到处任意征税、没收财产,以宫廷喜好行事,破坏了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中国限制勇敢的探险活动,使沿海的城市遭受损失。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四就整个欧洲而言,1800年左右,超过10万人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 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在这100年中,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9%。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摘编自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的主要表现。并结合史实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以来市镇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7 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衡量1800年以来欧洲城市化发展的指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此时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2.
《华阳国志》中记载: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个水利工程的功效()
A.芍陂B.都江堰C.白渠D.郑国渠
3.
《国语》中曾提到齐桓公“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从材料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A.齐桓公重视农业生产B.春秋时期青铜器应用于农业
C.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D.已经开始运用牛耕技术
4.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记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由此看出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B.具有脆弱性
C.千耦其耘D.男耕女织
5.
东汉时期的应劭在《风俗通义·佚文》中写道:“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由材料可知()
A.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6.
(题文)《考工记》中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材料反映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产品丰富B.生产规模大C.职业世袭D.分工细致
7.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由材料可知
A.中国麻纺织业的兴盛
B.中国传统丝织业衰落
C.棉布因其实用廉价广为流行
D.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发达
8.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9.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
A.苏州、上海、汉口等地出现一些列的会馆
B.推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C.四川地区的商人中间在使用一种纸币
D.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10.
清人慕天颜曾讲过;“本朝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见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自一禁海之后,绝迹不见,是塞财源之明验也。”材料中慕天颜认为“海禁”政策造成的影响是(  )
A.减少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
C.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D.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11.
《清史简编》一书认为广州十三的行商巨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然而他们的财富“并不投到对外贸易,而是购置大量的地产”。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  )
A.闭关锁国的统治政策
B.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
D.商人不愿将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
12.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D.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13.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这句话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
A.“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B.“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
C.“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D.“禁商贩,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14.
西班牙、葡萄牙航海探险队中随船带着一批又一批的传教士,所到之处,向当地居民宣传那些地方是介上帝赐给基督徒的产业”。材料反映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之一是(  )
A.寻找黄金、香料B.弘扬基督教
C.对航海事业的热爱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15.
虽然他在1492年的航行中没有带回亚洲的香料,但他带回了一些小的黄金样品和个别当地的土著居民,后者向人提供了奴役整个部落的希望。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迪亚士B.麦哲伦C.达·伽马D.哥伦布
16.
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 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8年后,他已经赚了7.6万英镑,
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
著名的工业家。这一事例说明
A.工业革命己经完成
B.英国殖民扩张兴起
C.殖民掠夺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D.英国是“海上霸主”
17.
有学者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
①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②英国率先开辟新航路
③圈地运动的开展
④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
下图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图中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海外殖民地的拓展
D.外来移民的涌入
19.
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了主题为“一个世纪的进步”世界博览会。围绕这个主题大
会修建了名为“科学馆”的展览馆,适合陈列在该馆的展品有:①珍妮纺纱机  ②内燃机 ③电话 ④计算机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