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794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20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灾害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和“人间福地”。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
——摘编自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砑究——以有关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的相关著述为例》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江河等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灾难”的原因及面对“生态灾难”问题时采取的重要举措。

2.单选题(共15题)

2.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3.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4.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5.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6.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7.
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8.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9.
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雇用著名的印刷业家庭为公司绘制航海地图。当时,绘图人员受雇后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图上的信息外流。这一做法最主要是考虑到(  )
A.战争需要B.文化背景C.商业利益D.外交机密
10.
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
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C.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D.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11.
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比尔》对他所在时代描绘道:“(它们好像)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水火不容
B.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C.19世纪中期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异
D.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相互对立
12.
1904年,(清政府)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之后,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纷纷设立商会;到1911年,各省市共设总商会34个,商会616个。商会的大量出现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中国工商社团的近代化已基本完成
C.清政府鼓励实业同新的经济形式并轨
D.工商业资产阶级群体意识的形成
13.
1940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规定私人银行不得兼营商业,不得罔积货物及代客买卖等。该办法还规定一般银行须将其存款总额的2%作为准备金,转存于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的财力更加充实。这一做法
A.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必要措施
B.加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是为了准备全面抗战的需要
14.
阅读下表,据此可推知
时间
银行迁移
1928年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总行由北平迁至上海
1930年
中孚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自天津迁至上海
1931年
新华商业银行和中国农工银行由北平迁沪
1933年
东莱银行从天津迁至上海
 
A.近代中国金融体系基本形成
B.经济危机促使金融调整
C.上海成为近代中国金融中心
D.国内政治环境影响经济
15.
下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单位:%)统计表。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部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整体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上发展较快
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的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16.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的劳动产能。观察下图,错误的选项是
A.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B.新政实施后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改观
C.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D.二战后期美国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

3.选择题(共4题)

17.水稻和牛个体差异很大,但他们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都是(   )
18.水稻和牛个体差异很大,但他们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都是(   )
19.某地区的电力资源丰富,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开发。该地区一家供电公司为了鼓励居民用电,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来计算电费.   月用电量x(度)与相应电费y(元)之间的函数图像如图所示.


20.方程 log12(a2x)=2+x 有解,则a的最小值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