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周考(2.19)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921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7/4/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县。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卷加《漕运》
材料二(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
——《大业杂记》
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隋书》卷68《阎毗传》;
材料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请完成:
(1)隋朝开凿大运河馀了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2)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 

——《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共23题)

3.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推动了耕地的扩展B.明清统治者奖励垦荒
C.垦荒过程中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D.垦荒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4.
古人称赞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离不开某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它是
A.郑国渠B.芍陂C.都江堰D.灵渠
5.
以下四项哪个选项最能反映拙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B.“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C.“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沙”D.“机工出力,机户出资”
6.
分析下图,能从图中数据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灾害比较示意图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农耕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衰退
7.
下列图片中展示的生产工具在西汉时开始使用的是
A.B.C.D.
8.
《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 小农经济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9.
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
1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1.
黄仁宇在《中国社会的特质》中说:”(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的“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是指
A.重建小农经济
B.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C.建立正常的赋税征收制度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12.
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D. 男女分工明确
13.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4.
下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15.
《周书》载:“神农(炎帝)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氏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 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作随葬品
B.原始农业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 D.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贫富分化
16.
阅读下表,(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朝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A.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B.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17.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18.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19.
最能反映春秋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的是
A.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开始使用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私田的出现
20.
史载:文帝、景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也很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文帝、景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B.文帝、景帝不禁止土地兼并
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D.天灾人祸,又不善经营者被兼并
21.
结合两汉时期统治政策的学习,你认为封建统治者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A.减轻田租和奖励农耕B.分给其一定的土地和恢复原有田宅
C.让士兵复员生产和释放奴婢D.减轻徭役、整顿吏治和提倡节俭
22.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D.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发展生产
23.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24.
从春秋的“初税亩”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再到清初的“摊丁入亩”,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是:
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B.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C.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
D.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
25.
公元前6世纪,鲁国某贵族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
A.300亩B.200亩C.500亩D.100亩

3.选择题(共8题)

26.如图,矩形ABCD的顶点A在第一象限,AB∥x轴,AD∥y轴,且对角线的交点与原点O重合.在边AB从小于AD到大于AD的变化过程中,若矩形ABCD的周长始终保持不变,则经过动点A的反比例函数y= {#mathml#}kx{#/mathml#} (k≠0)中k的值的变化情况是(   )

27.如图,矩形ABCD的顶点A在第一象限,AB∥x轴,AD∥y轴,且对角线的交点与原点O重合.在边AB从小于AD到大于AD的变化过程中,若矩形ABCD的周长始终保持不变,则经过动点A的反比例函数y= {#mathml#}kx{#/mathml#} (k≠0)中k的值的变化情况是(   )

28.如图所示为M10膨胀螺栓示意图。安装膨胀螺栓需要以下环节;

①选择一个与膨胀的胀紧管相同直径的钻头,安装在电钻上

②把膨胀螺栓套件一起放入孔内

③在墙壁钻孔

④依次放入弹簧垫圈与螺帽,并将螺帽拧紧

⑤取出弹簧垫圈与螺帽,并将平垫物件对准螺栓装上

请分析膨胀螺栓安装流程,正确的应该是(   )

29.如图所示为M10膨胀螺栓示意图。安装膨胀螺栓需要以下环节;

①选择一个与膨胀的胀紧管相同直径的钻头,安装在电钻上

②把膨胀螺栓套件一起放入孔内

③在墙壁钻孔

④依次放入弹簧垫圈与螺帽,并将螺帽拧紧

⑤取出弹簧垫圈与螺帽,并将平垫物件对准螺栓装上

请分析膨胀螺栓安装流程,正确的应该是(   )

30.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31.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32.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33.

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M是BC的中点,P是线段M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M、C重合),以AB为直径作⊙O,过点P作⊙O的切线,交AD于点F,切点为E.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