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886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黄宗羲为何会提出此种观点?
(3)据材料三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你是如何看待清朝实施的这一经济政策的?

2.单选题(共15题)

3.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重农抑商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C
朝贡贸易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D
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A.A
B.B
C.C
D.D
4.
下列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
6.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7.
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8.
《明清商人小说》中指出:“三言”、“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了,文言小说里有很多以商人为主体的篇目,白话小说更是比比皆是,就连《红楼梦》里,“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也是“世代皇商”出身。这些反映了
①中国“重农抑商”思潮到“工商皆本”主流思想的巨变
②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活跃的社会现象
③明清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不再以商贾活动为耻
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商业意识增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
9.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10.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同时,统治者却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B.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C.古代商业政策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重农抑商逐渐演变成重商主义政策
11.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12.
唐代实行科举制,但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是“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则“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
13.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4.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广州十三行是
A.政府设立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手工业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民间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15.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
A.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B.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
C.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D.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
16.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17.
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选择题(共2题)

18.假设你是一名7世纪40年代从大唐回日本的遣唐使,你想向天皇介绍当时中国唐朝的社会状况,力劝他进行改革。请问你能见到的是哪位天皇(   )


19.方程 log12(a2x)=2+x 有解,则a的最小值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