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回答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的相关问题:
(1)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这一耕作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3)简要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1)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这一耕作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3)简要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晋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关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材料一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晋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关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简答题- (共1题)
3.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时间 区域 | 东汉后期 | 唐朝前期 |
黄河流域 | 765 | 669 |
长江流域 | 342 | 611 |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3.单选题- (共16题)
4.
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 |
B.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 |
C.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 |
D.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 |
5.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
6.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
7.
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
C.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
8.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
9.
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
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
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
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
10.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1.
明代中叶以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追逐奇装异服,甚至以男女错位的“服妖”来展现自我。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理学的影响力削弱 | B.社会统治处于失衡状态 |
C.民众创新意识增强 | D.城市物质生活条件提升 |
12.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为海上丝路的发展提供条件
B.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加剧全国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A. 为海上丝路的发展提供条件
B.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加剧全国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13.
明朝缪宗周《咏景德镇兀然亭》:“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由此不能说明景德镇
A.制瓷业享有盛誉 | B.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
C.制瓷工匠技术精湛 | 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
14.
南宋时期,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佛教、道家的影响不断扩大 |
B.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 |
C.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 |
D.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
15.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
16.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D.坊市制继续实行 |
17.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18.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
③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④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①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
③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④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4.选择题- (共6题)
23.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灯泡L1、L2都不亮.他用电压表进行电路故障检测,把电压表并联接在某亮点之间,测试结果如表所示,则可以判定电路总故障的是( ) 

测试点 | a、b | a、f | a、e | a、d |
电压表 | 有示数 | 有示数 | 有示数 | 无示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