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商业与汉代商业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及条件,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商业与汉代商业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及条件,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采取抑商损商的举措,但在清末的十余年时间里,人们对“商”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就对商人,特别是官商给予了颁爵的奖赏。1907年,政府颁布的《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中,对资本在二千万元以上就要“特赏一等子爵”,资本五十万元以上“奖三品衔”。在政策的激动下,商人投资办厂的热情高涨。如1907年状元张謇于崇明创建大生妙厂,其资本为一百二十一万元。上海的李平书,浙江的沈云沛,直隶的周学熙,江苏的王同愈、尤先甲等都由官而商,由绅士而商。
材料二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始的实施,经齐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管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商人阶层地位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变动的原因。
(3)谈谈你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采取抑商损商的举措,但在清末的十余年时间里,人们对“商”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就对商人,特别是官商给予了颁爵的奖赏。1907年,政府颁布的《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中,对资本在二千万元以上就要“特赏一等子爵”,资本五十万元以上“奖三品衔”。在政策的激动下,商人投资办厂的热情高涨。如1907年状元张謇于崇明创建大生妙厂,其资本为一百二十一万元。上海的李平书,浙江的沈云沛,直隶的周学熙,江苏的王同愈、尤先甲等都由官而商,由绅士而商。
材料二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始的实施,经齐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管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商人阶层地位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变动的原因。
(3)谈谈你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2题)
3.
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土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
4.
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
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
5.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的发生最有可能是由于
A.市民文化提高妇女识字比率 | B.商品经济颠覆男尊女卑观念 |
C.棉纺织业促使女性收入提高 | D.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
6.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有利于巩固统治 |
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8.
(题文)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可见
A.城市发展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 |
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近代城市 |
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出现 |
9.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第二次是明清,第三次是近代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②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工商业市镇增多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②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工商业市镇增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0.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出明中叶以后中国商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 )
A.商人长途贩运 |
B.国内商品市场连为一体 |
C.南北交通发达 |
D.“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成为主流 |
11.
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B.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
C.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 |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
12.
屯田制是中国古代由国家利用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制度。曹魏时期的民屯每50人为1屯,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这种民屯的经营模式是
A.宗族集体生产 |
B.田庄规模生产 |
C.个体农户耕作 |
D.官府募民耕作 |
13.
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 | B.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
C.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缓解 | D.推动租佃关系曰益规范 |
14.
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
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 |
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 |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
D.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
15.
在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许多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由1937年的237家增加到1942年的3758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 B.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
C.有利于保障抗日战争所需物资的供给 | D.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6.
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 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
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
17.
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主要说明
A.国人强烈的爱国思想 |
B.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
C.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
D.西方文明不适合中国 |
18.
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
A.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
B.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
C.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
D.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
20.
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
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
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
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
21.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史学界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是“投降卖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承认李鸿章对于近代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极左思潮的影响 | B.改革开放的影响 | C.儒学复兴的影响 | D.计划经济的影响 |
22.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发性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23.
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优,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主要反映出
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改造 |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