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2.单选题- (共25题)
4.
《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
C.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 D.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5.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D.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6.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7.
《水浒传》中的一幕:一日,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
8.
清朝曾规定: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 )
A.限制对外贸易 | B.对西方持防范态度 |
C.禁止对外贸易 | D.以天朝上国自居 |
9.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
B.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
C.便利了商品流通 |
D.“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
10.
《广志绎》载“(晋商中的)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富者蓄藏不于家,而尽散之于伙计。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百万产可屈指矣。盖是富者不能遽贫,贫者可以立富,共居室善而行止胜也。”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A.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 | B.“伙计”有利于晋商发展 |
C.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 | D.晋商是当时最大的商帮 |
11.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
12.
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这说明( )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
D.明政府坚定奉行“海禁”政策 |
13.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先后贯通;大西洋海底电缆和太平洋海底电缆相继铺成;一些大洲也建成横贯大陆的铁路。”这充分反映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离不开
A.水路和陆路交通的发展 | B.交通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 |
C.输变电技术和长途运输的进步 | D.新科技革命的重大贡献 |
14.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印度古里)病逝。六十多年后,一支来自欧洲的船队到达这里,开辟了一条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这支船队的指挥者是
A.迪亚士 |
B.达·伽马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15.
“英国人的优势一是海洋对它的保护作用,二是处于到美洲的便捷航路上,三是采取人弃我取的原则处理殖民和欧洲事务,四是煤矿和铁矿储藏条件好。”“英国人的优势”最有利于
A.“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 B.海外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 |
C.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 | 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
16.
在《资本论》一书中,对资本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据此,你认为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有( )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贸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贸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17.
人类历史上有两个重要而关键的事件:首先是农业革命,它让人类从狩猎时代过渡到耕种时代,并且定居下来建造家庭、学校,发展了文明;其次是工业革命,它使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庭和农场,进入城市和工厂。其中第二场革命的最深刻影响是
A.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
B.解放了妇女,欧洲家庭职能发生重要变化 |
C.削弱了宗教的权威,个人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
D.以时间和金钱为标志的文化逐渐发展,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18.
16—18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下面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员或物品。其中,③所代表的主要物品是


A.金银、玉米、烟草等 |
B.枪支、玻璃等 |
C.黄金、象牙等 |
D.茶叶、丝绸、瓷器等 |
20.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
A.工业化的实现 | B.发展资本主义 |
C.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 | D.实现民主政治 |
21.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导致如下表中国产业结构中民族资本在1936年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位:万元
| 工矿业 | 交通运输业 | 合计 |
合计 | 429600 | 391400 | 821000 |
外国资本 | 292000 | 351400 | 643400 |
本国资本(不包括东北) | 137600 | 40000 | 177600 |
本国资本中之官僚资本 | 20600 | 23500 | 44100 |
本国资本中之民族资本 | 117000 | 16500 | 133600 |
A.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 |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贡献 |
22.
“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300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②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③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④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的迅速复苏
①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②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③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④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的迅速复苏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23.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
24.
19世纪,我国有一类企业:“设总办、督办、会办、帮办、提调等主持运营,多由现任官员兼任,其薪俸亦以官阶而定,实际上是一个政府衙门。”这类企业最有可能是
A.在华外商企业 | B.民族资本主义 | C.洋务企业 | D.官僚资本主义 |
26.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先后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
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
27.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 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 十月革命的推动
C.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 五四运动的影响
时 间 |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
产业工人 | 约10万人 | 约60万人 | 约200万人 |
A. 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 十月革命的推动
C.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 五四运动的影响
28.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材料反映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B.兴起于重工业 |
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