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1)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1)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3.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的“商业革命”有哪些表现?“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及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
材料二……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2)材料二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材料三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的“商业革命”有哪些表现?“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及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
材料二……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2)材料二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材料三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
2.单选题- (共18题)
5.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情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④“男耕女职”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情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④“男耕女职”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④ |
6.
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A. 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 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 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 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A. 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 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 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 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8.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变异,被称为“近代的前夜”。这些“变异”的表现之一就是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工商市镇纷纷涌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10.
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所述史实正确的是
A.唐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
B.东汉初杜诗创造了灌溉工具水排 |
C.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
D.明清票号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
11.
某学者著有《宋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A.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 “主食开始出现玉米、甘薯”
C. “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 “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A.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 “主食开始出现玉米、甘薯”
C. “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 “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12.
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受传统观念影响 |
B.晋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4.
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 B.清朝时长途贩运贸易繁盛 |
C.清朝出现不同地域的商帮 | D.政府放松了对贸易的监管 |
15.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土地国有制 |
B.重农抑商政策 |
C.土地私有制 |
D.盐铁专卖政策 |
16.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17.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在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 |
18.
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这是
A.汉唐盛世时期的中西贸易状况 |
B.闭关锁国以前的中外交往状况 |
C.新航路开辟后的中西贸易状况 |
D.五口通商时期的中外交往状况 |
19.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这一现象带来了
A.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 |
B.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
C.西欧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
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
20.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国家与三者分别对应的是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