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为缙绅),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三: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即使有相当规模的积累,到某一临界点便呈萎缩后退态势,更无进一步深入产业领域,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可能。它并不建筑在社会购买力不断增长的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只能攀援于国家财政政策提供的非常空间,既要与政治权力同流合污,也要时时受到政治权力强烈的干预和百般勒索,机体脆弱,命运无常。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资金去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据材料三,请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为缙绅),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三: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即使有相当规模的积累,到某一临界点便呈萎缩后退态势,更无进一步深入产业领域,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可能。它并不建筑在社会购买力不断增长的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只能攀援于国家财政政策提供的非常空间,既要与政治权力同流合污,也要时时受到政治权力强烈的干预和百般勒索,机体脆弱,命运无常。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资金去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据材料三,请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
自汉武帝以来的历代盐法改革典型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至西汉之初,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资豪强”“私门成党”。帝国政府以国家身份介入商业流通,官方经营盐铁(官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方式,不论是在两汉,还是在而后历代王朝都时断时续。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安史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凭证)。”……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各边开中商人,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边方菽粟无甚贵之时。
——《明史·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盐法改革有何显著特征?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盐法改革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商业政策含义的理解。
材料一:自秦至西汉之初,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资豪强”“私门成党”。帝国政府以国家身份介入商业流通,官方经营盐铁(官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方式,不论是在两汉,还是在而后历代王朝都时断时续。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安史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凭证)。”……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各边开中商人,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边方菽粟无甚贵之时。
——《明史·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盐法改革有何显著特征?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盐法改革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商业政策含义的理解。
2.单选题- (共13题)
3.
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播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全部培在禾苗根部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了。这反映了当时

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4.
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站着的老妇双手忙着引线团,疲惫而沧桑的脸上体现出体谅和爱抚,身上穿着补丁累累的破烂衣服,坐着的村妇一边怀抱婴儿哺乳一边摇轮。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民众生活安宁富足 |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 |
C.作者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 D.手工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
5.
《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由此可以推论出
A. 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 “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
C. 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
D. 《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
A. 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 “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
C. 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
D. 《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
6.
读下表,据此可知
下表西汉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
下表西汉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
项目 | 数量(钱) | 备注 | ||
收入 | 粮食 | 8500 | 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 | |
支出 | 赋 | 田租(上交实物) | 283 | 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 |
人头税(上交货币) | 406 | | ||
役 | 徭役与兵役 | 2200 | 部分兵役,农民亲身应役, 其他以货币代役 | |
开支 | 食 | 4918 | 以战国时期的数据为参考 | |
衣 | 2732 | |||
祭祀等 | 300 |
A.西汉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 | B.西汉农民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
C.西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 D.西汉农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 |
7.
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
8.
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 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
9.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10.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 生活资料全赖市场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 生活资料全赖市场
11.
(题文)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可见
A.城市发展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 |
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近代城市 |
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出现 |
12.
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3.
下列市舶司设置表,反映出
设置市舶司 | 广州 | 杭州 | 宁波 | 泉州 | 胶州 | 松江 | 温州 | 江阴 | 海盐 |
今属省份 | 广东 | 浙江 | 浙江 | 福建 | 山东 | 上海 | 浙江 | 江苏 | 浙江 |
设置时间 | 971年 | 989年 | 999年 | 1087年 | 1088年 | 1113年 | 1132年 | 1146年 | 1246年 |
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 B.重农抑商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
C.宋代对外贸易日益开放 | D.南宋偏安于江南地区 |
14.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B.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
C.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
D.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