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有中央集权的性质,都城就是古代国家机体的大脑和心脏,必然是政治中心。由于政治权力的主导性作用。政治权力对杜会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都城必然也是文化中心。但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各自积极作用。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有中央集权的性质,都城就是古代国家机体的大脑和心脏,必然是政治中心。由于政治权力的主导性作用。政治权力对杜会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都城必然也是文化中心。但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从19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又增加了27个,至1917年前再增加47个,总数达到92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建造了一些为商贸和交通运输服务的近代工厂。1894年以前,外资工厂有109家,1895-1913年间又新增136家,其中多数资本都在10万元以上。从缫丝纺织到机器制造,从烟草制糖到开矿冶炼,从造车造船到水、电、气等工业部门无不渗透了外国资本。20世纪以后,尤其是一战期间及战后二三十年代,新兴行业与日俱增,出现了机器制药、橡胶、化工原料、电工器材、油漆等行业。除矿冶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摘编自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各自积极作用。
2.
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场、货币、人员、商品、物种和科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要素,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些要素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
(1)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出市场、货币、人员中的两个要素,论证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观点。
材料二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
材料三 自近代中国人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全球化过程后,曾经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边缘地位的机会。┅┅1978年以后,中国新的现代化领导人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其为中国所提供的有利外部环境和宝贵发展时机,结束了与世隔绝状态,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加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后,中国是如何主动加入到全球化过程的?
材料一 市场、货币、人员、商品、物种和科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要素,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些要素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
(1)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出市场、货币、人员中的两个要素,论证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观点。
材料二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构建“全球自由经济体制”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材料三 自近代中国人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全球化过程后,曾经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边缘地位的机会。┅┅1978年以后,中国新的现代化领导人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其为中国所提供的有利外部环境和宝贵发展时机,结束了与世隔绝状态,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加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后,中国是如何主动加入到全球化过程的?
3.
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票证是人类近代历史的见证,从中可以认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认识“新政”

“折扣券”是今天美国“福利券”(food stamps)的前身,主要用来购买食品(不得购买奢侈品),它可以在参加政府项目的所有商店里使用。福利券至今仍在美国广泛使用。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这张“折扣券”撰写历史背景说明。
角度二认识“经济体制改革”

(2)依据图片,分析该粮票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说明粮票消失的原因。
角度三认识“福利国家”


(3)阅读材料,归纳二战后法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变化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票证是人类近代历史的见证,从中可以认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认识“新政”

“折扣券”是今天美国“福利券”(food stamps)的前身,主要用来购买食品(不得购买奢侈品),它可以在参加政府项目的所有商店里使用。福利券至今仍在美国广泛使用。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这张“折扣券”撰写历史背景说明。
角度二认识“经济体制改革”

(2)依据图片,分析该粮票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说明粮票消失的原因。
角度三认识“福利国家”


(3)阅读材料,归纳二战后法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变化特点
2.单选题- (共16题)
5.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
6.
从南宋开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全面实行于元代,到明代依然被保留下来,文献中明代的军户、灶户(制盐)、乐户、果户、菜户、渔户、捕户等,随处可见。这一长时段的现象可以佐证南宋以来
A.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 |
B.政府对专业民户的人身控制加强 |
C.分户经营稳固了小农经济 |
D.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基本停滞 |
7.
有学者统计发现:1570--1644年美洲通过欧洲转手运到东方的白银大约有8000吨,除去流入印度和奥斯曼外,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国,估计约有5000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
A.中国放弃了海禁政策 |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8.
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
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
D.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
9.
西汉《二年律令户津》规定“受田宅,予人若卖宅,不得更受”,且规定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严格按照程序登记造册,并办理手续。这些规定说明西汉
A.对市场加强控制 |
B.承认私有产权的合法性 |
C.遏制了土地兼并 |
D.力图维护小农的稳定性 |
10.
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
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
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
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
11.
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
B.在②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
C.在③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12.
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 |
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 |
D.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
13.
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A.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C.西欧传统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
D.西欧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
1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明,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 |
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 |
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
D.在半殖民半封社会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
15.
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
B.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
16.
1979年到1984年,政府规定的粮食的收购价格有三种:统购牌价、超购加价、市场价格。这一规定
A.适应了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 |
B.确立了市场体制的发展方向 |
C.强化了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
D.解决了粮食流通的区域障碍 |
17.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 D.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
18.
1985~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B.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
C.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D.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