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1958年5月,***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三邢台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摘自《中共河北省邢台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为了在农业领域“后来者居上”,***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1956年和1979年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1958年5月,***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三邢台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 农业总产值 | 比上年增长率 | 财政收入 | 比上年增长率 | 社会消费售总额 | 比上年增长率 |
1956 | 2.95亿元 | 24.5% | 0.53亿元 | 24.8% | 1.85亿元 | 10.3% |
1979 | 7.78亿元 | 14.12% | 1.35亿元 | 66.0% | 6.30亿元 | 42.5% |
1993 | 44.53亿元 | 8.7% | 18.68亿元 | 54.4% | 92.51亿元 | 36.3% |
——摘自《中共河北省邢台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为了在农业领域“后来者居上”,***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1956年和1979年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丰富的粮产,曾是江南成为基本经济区的一个主要原因。北宋以后,据称京师漕粟多出东南,而江浙居其大半,南宋时更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此江南就成为中国稻谷的生产区之一。但是近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早期的一个发展阶段之后,粮食生产并没有在江南的发展中起到带动的作用。在江南经济中起到这种带动作用的,不是粮食,而是其他产业,特别是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当然还有来自西方的其他产业。
——根据《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变化》等整理
材料二江南地区的古代棉纺,多是家庭妇女晚上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借着月亮的自然光工作的,这种情况在近代上海有了很大变化,在巨大厂房的生产车间,很多纺织女工集中在一排排的现代化纺织机械前工作,和古代织布机几天才能生产一匹布不同,近代纺织机器几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匹布。
——根据《江南纺织业变迁》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与近代江南经济结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和近代江南手工业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背景。
材料一丰富的粮产,曾是江南成为基本经济区的一个主要原因。北宋以后,据称京师漕粟多出东南,而江浙居其大半,南宋时更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此江南就成为中国稻谷的生产区之一。但是近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早期的一个发展阶段之后,粮食生产并没有在江南的发展中起到带动的作用。在江南经济中起到这种带动作用的,不是粮食,而是其他产业,特别是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当然还有来自西方的其他产业。
——根据《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变化》等整理
材料二江南地区的古代棉纺,多是家庭妇女晚上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借着月亮的自然光工作的,这种情况在近代上海有了很大变化,在巨大厂房的生产车间,很多纺织女工集中在一排排的现代化纺织机械前工作,和古代织布机几天才能生产一匹布不同,近代纺织机器几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匹布。
——根据《江南纺织业变迁》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与近代江南经济结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和近代江南手工业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背景。
3.
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历史》
材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朝奉本为官名)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根据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成功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材料一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历史》
材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朝奉本为官名)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根据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成功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2.单选题- (共20题)
5.
《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6.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7.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B.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C.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8.
“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 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 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A. 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 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9.
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唐代实行坊市制 |
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
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 |
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 |
11.
明朝各种商税如盐、茶、坑冶、酒、醋等依旧照征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商税种。例如,洪武、永乐年间,在南京和北京征收塌房税(政府建造的供商人贮藏货物的房屋,称塌房。商人贮货于此,需按规定纳税)。洪熙元年为了流通钞币(发行纸币)而开征的市肆门摊税,征税对象是以贩卖为主的蔬果园、塌房、库房、店舍、受雇运货的骡马车等。对材料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A.明朝国内的工商业十分发达 |
B.明朝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
C.明朝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D.明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
12.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B.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
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
13.
《大清律例》规定: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一规定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A.大户人家人口繁多 |
B.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C.世家大族纠纷不断 |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14.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
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
15.
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近代报纸非常普及 |
D.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 |
16.
1898年9月21日的《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17.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0年 | 8919 | 2304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20.
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召开中共八大 |
B.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C.发动“文化大革命” |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
21.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C.中共十二大 |
D.中共十四大 |
22.
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时代背景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
B.广东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
D.广东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