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7762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9/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各地区、各民族的相互往来,主要是依赖全球海上交通。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海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进行论述。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材料二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性质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认为:“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都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2010年3月,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

——习美.李绍钻编著《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分别有哪些?
(2)读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新商业文明”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国内经济因素。(

2.单选题(共13题)

3.
封建小农经济困顿却又高效,《管子·乘马》中说:“是固夜寝起早,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尔不倦,民不惮劳苦”,西方有学者甚至指出:“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封建小农经营效率高,可与资本主义农业比肩
B.小农经济的困顿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
C.封建小农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D.小农经济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4.
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宋朝
D.明清
5.
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
6.
顺治六年,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日本的伊万里瓷出口却迎来了持续140年的鼎盛时期。“中国时期”结束,关键原因在于
A.瓷器质量的骤降
B.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技术创新的停滞
D.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7.
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据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B.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C.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D.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8.
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省,大洋洲有新西兰;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历史背景相同
B.地理环境相同
C.世代友好交往
D.殖民扩张的结果
9.
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比例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总人口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A.圈地运动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自由贸易的发展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0.
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
11.
据统计,1872-1894年中国商办企业设厂数是53家,资本共4697万元,占近代工业总资本的9.6%,而1895-1913年,中国商办企业设厂数高达463家,资本达90801万元占近代工业总资本的41%,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12.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
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A.抗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D.抗战期间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13.
以下是1895—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情况一览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
新增民族工业资本(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40
5600
31
510
1912—1919
470多
13000
75
1625
 
其中,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条件是
A.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掀起
D.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14.
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15.
1978年7-9月,国务院召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要求利用市场活跃流通。如平反的孙治方重提了“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的观点。该会议
A.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结束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从理论上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