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城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思想是什么?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和意义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梁维新思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城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思想是什么?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和意义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梁维新思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8题)
2.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下列对形成和维护图中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表述不
正确的是

正确的是

A.这一家庭关系形成的经济根源是小农经济 |
B.此种家庭关系强化的重要原因是理学的影响 |
C.此种家庭关系的形成主要与儒家伦理道德有关 |
D.此种家庭关系的形成是皇权专制的必然产物 |
5.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
B.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
C.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
6.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
7.
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
8.
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
B.戊戌变法彻底批判封建儒学,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
C.戊戌变法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 |
D.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维新思想并没有结束 |
12.
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
D.先进的中国人通过日本研究西方制度 |
13.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
B.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 |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源 |
14.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
D.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宣传西学 |
15.
下列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相符的是
A.治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 |
B.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也,非机械、工艺也 |
C.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
D.当世恶疾者,帝制为最,惟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 |
16.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
A.中国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
B.西方文化全面超越中国 |
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改变 |
D.中方借鉴西方先进文化 |
17.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
18.
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
C.美国;尽管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但还是有一定启迪作用 |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
3.选择题- (共5题)
21.用Ba(OH)2溶液测定某种氮肥中(NH4)2SO4的质量分数(杂质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实验如下:称取该氮肥20g加水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不断滴入Ba(OH)2溶液,生成气体及沉淀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所示:
实验次序 | 1 | 2 | 3 |
滴入Ba(OH)2溶液的质量/g | 20 | 40 | 60 |
生成气体的质量/g | 0.85 | m | 2.55 |
试分析并计算:[已知:(NH4)2SO4+Ba(OH)2=BaSO4↓+2H2O+2NH3↑]
22.用Ba(OH)2溶液测定某种氮肥中(NH4)2SO4的质量分数(杂质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实验如下:称取该氮肥20g加水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不断滴入Ba(OH)2溶液,生成气体及沉淀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所示:
实验次序 | 1 | 2 | 3 |
滴入Ba(OH)2溶液的质量/g | 20 | 40 | 60 |
生成气体的质量/g | 0.85 | m | 2.55 |
试分析并计算:[已知:(NH4)2SO4+Ba(OH)2=BaSO4↓+2H2O+2NH3↑]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