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74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不论内外,尽归统属,则举留都各府县之河埠,细及米盐鸡豕,粗及柴炭蔬果之类,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将县无宁村,村无宁家,内外骚动,贫富并扰,流毒播虐,宁有纪极,此开辟以来所未有之暴也。
——(明)叶永盛《论税使疏》,见《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一》
材料二历史著作把1600至1750年的这段时期称为重商主义时期……在对17世纪的重商主义作出的众说纷纭的解释中,这一概念的两个方面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肯定:重商主义包括经济民族主义的国家政策并且关注商品的流通,无论是贵金属的流通还是贸易(双边或多边)的平衡。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材料三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四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原因?
根据材三指出清朝实行什么海外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该政策。
指出图中的①、②、③航线哪条是哥伦布的航行线?根据材料四的文字,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到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发展迅速,1920年发电量772百方千瓦,煤炭14.2百万吨,生铁436815吨,铜30000吨,到1936年发电量1724百万千瓦,煤炭26.2百万吨,生铁958683吨,铜556347吨。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
——摘编自步平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企业毁于炮火或被侵略者劫夺,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向后方大迁移。当时担任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胡厥文麵后来回忆说:“在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组织下,包括机器、造船、纺织、炼钢、电器、陶瓷、化工、印刷、饮食等行业的146家工厂(其中机器工厂66家,占内迁厂的45%),共14600余吨物资、2500余名技术人员与工人迁到抗日后方。”除上海外,其他沿海沿江城市也有许多工厂迁往内地。这次民族工业的内迁,不仅对国民经济由平时向战时转移、支持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变中国工业布局的严重不合理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46.3%,生铁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7.2%,原油、水泥、电力、原煤都超过历史最高产量,棉纱、棉布、食糖等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也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来看,1952年我国工业生产超过旧中国历史最高水平23%。陈云说:我们的三年超过了国民党的22年。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爆发后沿海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的影响。

2.单选题(共23题)

3.
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4.
2018年是中国传统的狗年。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与传统生肖文化形成相关的是
A.西方海洋文明的影响
B.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C.古代文学艺术的推动
D.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5.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落后性B.脆弱性C.封闭性D.分散性
6.
某处的庙堂中悬挂着一幅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该对联称颂的人物主持修建了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
7.
中国古代的制瓷业举世闻名,以下我国陶瓷种类出观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D.②③④①
8.
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
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9.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表明古代中国 (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D.②③④
10.
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受传统观念影响
B.晋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1.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B.“海禁”政策促进了市镇工商业发展
C.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D.抑商政策阻碍了市镇工商业经济发展
12.
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B.清朝时长途贩运贸易繁盛
C.清朝出现不同地域的商帮D.政府放松了对贸易的监管
13.
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根源是
A.西方王室勇于冒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船水平的提高
D.宗教扩张的狂热
14.
1602年,具有国家职能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戈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比英,法,德,诸国船只的总数还多。荷兰因此获得的称号是
A.无敌舰队B.海上马车夫C.“日不落”帝国D.世界工厂
15.
如图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路线图”。在“归程”中,船上装载应该有

①非洲黑奴
②金银财富
③纺织品
④玉米、马铃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500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3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3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A.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7.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18.
19世纪60年代世界棉花价格上涨,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9元涨至28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说明
A.中国己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农耕经济主导地位产生动摇
C.棉纺织业成为最发达的手工业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艰难起步
19.
下图反映了1913~1921年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下列对图所示情况产生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②民国倡导使用国货
③欧洲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
④抵制日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
20世纪20年代,吴蕴初看到日本的味之素独霸中国市场,便兴奋制造天厨味精,并在我国创办第一个味精厂。这主要体现了他
A.与外商争利的意识B.主张走教育救国之路
C.力主排斥外商企业D.践行实业救国的抱负
21.
下图为1882年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票样(局部),其上印有“奏准设局招商,置备轮船运漕揽载……招集股银一百万两,分作千股”等内容。据此判断轮船招商局是
A.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
B.中国第一个近代企业
C.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
D.清政府创办的军事工业
22.
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材料主要反映了
A.传统纺织品已完全商品化
B.民族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23.
196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扭转了前3年连续下降的状况,比上年增长了6.2%:粮食产量达到3200亿斤,增长8.5%;油料产量达到3684万担,增长11.4%;生猪年末达到近1亿头,比上年增加了2440多万头。上述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制定了
A.过渡时期总路线B.“调整,巩固,充实,提髙”方针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24.
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对图中曲线峰值描述准确的是
A.1957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完全建立
B.1984年: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并已经初见成效
C.1993年: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D.2008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推动发展的结果
25.
20世纪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几番姓“社”姓“资”的争论,在对恪守传统苏联模式的“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在中国终于真正成了主角。这次会议应该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