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7题)
1.
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
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
2.
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受传统观念影响 |
B.晋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3.
票号又称票庄或汇兑庄,产生于道光年间,是晋商在全国贩销商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下不属于票号产生条件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快 |
B.货币流通量增加 |
C.地域性商人群体发挥了作用 |
D.传统钱庄信用崩溃 |
4.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以下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是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工商业市镇大批涌现③对外贸易发达④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5.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
D.使市场经济在农村占主导 |
6.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
B.严格管制商品经济 |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7.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探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下列符合材料主张的是
A.农为邦之本 |
B.对农工商皮业一视同仁 |
C.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
D.重农抑商 |
8.
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 B.清朝时长途贩运贸易繁盛 |
C.清朝出现不同地域的商帮 | D.政府放松了对贸易的监管 |
9.
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根源是
A.西方王室勇于冒险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造船水平的提高 |
D.宗教扩张的狂热 |
10.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B.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
C.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
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
11.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这一现象带来了
A.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 |
B.西方生产关系变革 |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
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
12.
有人评价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是
A.机器工厂 | B.股份公司 |
C.垄断组织 | D.跨国公司 |
13.
有人说“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人类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B.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
D.钢铁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
14.
“当美、英和其他T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使中国民族T业“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政策支持 |
B.世界经济萧条带来的市场机遇 |
C.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
D.实业救国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
15.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官僚资本彻底崩溃 |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
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
16.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作者论述的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实业救国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7.
1904年,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以上.这一历史现象
A.主要体现了清末新政的进步作用 |
B.说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
C.主要是由于土布质量大大提高 |
D.有利于民族机器纺纱业的发展 |
2.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7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