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72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以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2.
某高中组织高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王刚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体制创新和调整”,做了几张知识卡片。
卡片一:

卡片二:

卡片三:

请回答:
(1)依据卡片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指什么?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采取了什么政策?
(2)卡片二中“新政”被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开始”体现在哪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3)卡片三所展示的巨大成就无疑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提出了很多创见。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除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之外还有哪些?
(4)上述卡片所反映的改革在实质和手段上有何相同点?

2.单选题(共3题)

3.
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
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
4.
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包括当时中国最享盛名的《东方杂志》、《申报月刊》、《时事月报》、《世界知识》等报章杂志在内……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就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这是因为
A.它催化了中国的危机
B.它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
C.当时中美关系的敌对态势
D.文化学术界弥漫的右倾情绪
5.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为违宪而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A.分权制衡机制削弱新政的效果
B.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经济形势影响司法解释的变化
D.政府的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