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771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3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秦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 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17、18世纪前后的明清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东方中心论”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材料二: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涨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贸易逆差”。
——李小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贸易仍存在巨大逆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转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的特征,并加以简要评价。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而形成了与其相对应的“罪感文化”,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之后,人就背负着沉重的“原罪”,人的本性也由原来的善变成了恶。……中世纪的慈善便是“赎罪”的一种形式,通俗地说是为了讨好巴结天堂里的统治者,给自己在炼狱里行方便,另一部分动机是希望捐助者的名字与荣誉不朽。……文艺复兴时期从神到人的转变促使了慈善从天上来到人间。慈善家开始思考如何减轻现实的贫困和疾病。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也不再将发财致富看成是堕落行为,而是一种上帝的“恩典”,是一种荣耀的事情。……16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女王伊丽莎白也颁布了《英格兰慈善用途法规》,规定慈善活动在扶危济困之外有了更多的社会目标,大学、公共设施、失业者等都包括在内。这时的慈善事业已经世俗化。
——摘编自黄金生《美国现代慈善的形成》
材料二目前,由于包括社会服务组织和基金会在内的各类慈善组织及机构的发展迅速,美国的慈善事业相当发达,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首先,慈善事业成为美国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他们服务于那些通常缺乏其它机构服务的大众,并且市场能够在政府所不能做,而营利企业又不提供商品和服务的领域去试验和创新。据统计,1990——1995年间,美国所有行业就业增长率平均8.1%,而非盈利事业就业增长率为24.4%。其次,慈善事业成为美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解决了一部分穷人和生活困难者的受教育、医疗等问题。……美国9.11后,明星发起的慈善捐款就达2亿美元之多。当然美国的慈善事业也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美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滥用慈善基金的丑闻。
——摘编自王磊《美国慈善事业现状及对我们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慈善事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的现代慈善事业产生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图中提取两則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流动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合理、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2题)

4.
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白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
C.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
5.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6.
宋代海外贸易活跃,仅进出口货物就达400多种,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这说明宋代
A.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商业是主要财政来源
D.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7.
明代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许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1567年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就曾査出这种寄名土地将近200万商。这种状况
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B.导致明朝廷调整了旧的赋税制度
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土地兼并发展
8.
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万吨)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 海上贸易突飞猛进
B. 成为“世界工厂”
C. 已经掌控世界市场
D. 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9.
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作为史料,它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新航路开辟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
B.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0.
《全球通史》中描述:“英国人喜欢印度的经济补充他们自己的经济,而不喜欢印度的经济与他们自己的经济竞争。因而,印度供应原料给英国,作为回报,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设项目(如铁路)所需的资本。农民们发现自己正在为国际市场,而不是为自己和邻居而生产。”在这段史实中,我们可以发现
A.这一情况最早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
B.英印之间形成了平等贸易的跨国市场
C.英国经济渗透加剧了印度经济的凋敝
D.英印通过市场经济纽带形成紧密联系
11.
清光绪年间,大臣上奏:“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此现象反映了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小农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12.
汉阳铁厂创办时,负责提供设备的英方曾提出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的要求,但张之洞却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办一份可也。”结果由于设备与铁质不符,造成大量浪费。这说明
A.外国资本主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洋务企业还不具备近代工业特征
C.张之洞思想观念落后于同时代的国人
D.洋务派仍然受天朝上国观念束缚
13.
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这反映出同仁堂
A.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
B.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
C.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
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
1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15.
民国时期有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后,商人反成为工业家的附属,不过略沾其余润,……中国推销洋货的人,即世所称买办阶级者,在中国社会,虽俨然是个富豪,而以世界眼光观之,则仍不免在小贫之列。”作者主张
A.民族独立
B.工商救国
C.抵制洋货
D.发展工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