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8题)
1.
史学界认为,耒耜作为挖土工具在甲骨文中有记载。成书于北魏的农书《齐民要术》提到的整地农具中没有耒耜,后代文献中提到的耒耜只是农具的泛称,如唐代《耒耜经》中指的是耕犁。这可以印证的是
A.耒耜在北魏不再使用 |
B.耕犁在唐代最早出现 |
C.《齐民要术》记载有缺陷 |
D.耒耜的使用年代久远 |
2.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的百姓反感,倡导乐善好施。这体现了隋文帝
A.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 |
B.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
C.轻摇薄赋,与民休息 |
D.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 |
3.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
D.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
4.
初唐诗人陈子昂率先举起“诗歌革新”的大旗,声讨齐梁文学绮靡文风,追求充实刚健的诗风。他的诗歌成就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和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可知
A.齐梁文学表现出统一时代文化气度 |
B.唐代是诗歌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
C.诗歌为历史研究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
D.盛唐时期诗歌以浪漫主义最为流行 |
5.
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
B.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
D.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
6.
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


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 |
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 |
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 |
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 |
7.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见下图)因借展日本而引发各方关注。颜氏真迹所属书法特征是


A.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
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