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663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2.单选题(共14题)

2.
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3.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材料反映出影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B.封建制度的落后
C.机户们不守信用D.地方官府的勒索
4.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邢磁类银,越磁类玉”,“邢磁类雪,越磁类冰”,这是陆羽对邢、越二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唐代瓷器生产成就的一个简略概括。下列瓷器中属于邢窑瓷器的是
A.陶罐
B.白瓷
C.青瓷
D.青花瓷
5.
现在网络上的架空历史小说盛行,小明也想写一部以满足自己梦回盛唐的夙愿,请问可以出现于其小说之中而又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在柜坊使用交子结交程咬金 ②与诗仙李白用白底蓝花的酒杯畅饮
③用灌钢法炼制的长剑迎战安禄山的叛军 ④与魏征共游长安夜市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③
6.
《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7.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四个地区的常年粮价,对表中所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地区
价格
地区
价格
江苏
米谷每石1.5-1.6两白银
山西(部分地区)
米每石1.5-2两白银
湖广
米每石1.4-2两白银
山东(兖州、泰安)
米每石1.4-1.8两白银
 
A.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
B. 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趋向平衡
C. 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
D. 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
8.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交通要道)之地,曰江陵(湖北荆州)、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材料不能反映出()
A.宋代实行茶叶专卖政策B.经营茶坊的徽人晋人已成商帮
C.茶叶贸易获利丰厚D.市已经是地方商业中心
9.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D.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10.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收取更多的“利”。据此分析,下列对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 使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B. 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C. 是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的体现     D. 使中国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
11.
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
A.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C.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12.
《史记·平淮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该史料可用来研究
A.西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西汉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汉初期封君政治地位低下
13.
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14.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5.
以下两则材料均出自司马迁《史记》:“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结合汉初史实,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史记》中对汉初商业政策的记载自相矛盾
②汉初抑商侧重于压制商人社会地位
③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④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选择题(共1题)

16.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