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近代史学家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中国史料纷繁芜杂又浩如烟海,学史者要仔细鉴别,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
材料 “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诗歌里的古代经济”,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做到史论结合)。
材料 “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诗歌里的古代经济”,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做到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启沅(1834~1903年),名如卿,宇芷馨,号启沅,广东南海人。陈氏家乡栽桑养蚕业甚盛,是广东的手工缫丝中心。陈启沅极关心家乡安桑事业。他目睹国外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远胜家乡土丝,遂萌发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厂之念,在游历越南河内和暹罗(今泰国)等地时,注意考察机器之学。1872年,陈启沅在家乡陈氏本宅旁办机器缫丝厂,取名“继昌隆”。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使手工缫丝工人受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南海知县徐赓陛以机器缫丝厂“一家得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为由,下令各机器缫丝厂停业。
——摘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条件。
(2)根据材料,指出“继昌隆”缫丝厂停业的原因。
材料:陈启沅(1834~1903年),名如卿,宇芷馨,号启沅,广东南海人。陈氏家乡栽桑养蚕业甚盛,是广东的手工缫丝中心。陈启沅极关心家乡安桑事业。他目睹国外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远胜家乡土丝,遂萌发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厂之念,在游历越南河内和暹罗(今泰国)等地时,注意考察机器之学。1872年,陈启沅在家乡陈氏本宅旁办机器缫丝厂,取名“继昌隆”。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使手工缫丝工人受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南海知县徐赓陛以机器缫丝厂“一家得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为由,下令各机器缫丝厂停业。
——摘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条件。
(2)根据材料,指出“继昌隆”缫丝厂停业的原因。
3.单选题- (共24题)
3.
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
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
4.
唐前期130多年间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各地。灌溉工具除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外,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唐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还对唐代水利建设和维护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有力支持。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A.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 B.水利兴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C.农业生产技术全面提升 | D.开始依照法律治理水利事业 |
5.
2018年是中国传统的狗年。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与传统生肖文化形成相关的是
A.西方海洋文明的影响 |
B.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
C.古代文学艺术的推动 |
D.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
6.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
7.
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8.
清代康乾时,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
9.
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有这样的描述“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宋代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 |
B.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最迟在宋代棉纺织使用了纺车 |
D.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
10.
清代御窑厂烧制的“美人醉”失传多年。长期以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这种釉的烧制方法,但始终无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其失传原因可能是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C.制造材料现在已很难获取 |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
12.
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
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 | 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
1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 | 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14.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确保了封建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 |
15.
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 |
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
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
16.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17.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高中教材版本 | 课文表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
岳麓书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的解体无关 |
B.进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
D.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某种特例 |
18.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 B.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
C.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 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
19.
下表呈现的是1913--1921年同中国面粉业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近代中国面粉业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现象 | B.改变地方经济分割的现象 |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 D.建立起独立的西部工业体系 |
20.
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 B.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 |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
21.
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2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6年79000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
B.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
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
D.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
22.
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等人于1936年在广西百色等12县选择了78家农户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是:78家的农作物收入平均每家为147元,而手工业收入平均每家为3.5元。这主要反映了
A.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不平衡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极小 |
C.农户经营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
D.广大农民固守土地、手工业落后 |
23.
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A.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
B.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
C.体现“体用统一思想 |
D.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 |
24.
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主要反映了
A.国内市场的扩大 |
B.民族工业的发展 |
C.商品流向的变化 |
D.商业资本的发展 |
25.
下表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万元),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
B.西方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 |
C.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
D.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