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试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58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前农业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朝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江南地区人稠地狭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已十分严重。……而在这一过程中,牛耕也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如何的先进,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在传统中国,人是最宝贵的,养人是不计成本的,相比之下,养牛却要计算成本,《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业中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分析这种现象对农业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2.单选题(共10题)

2.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3.
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唐代早期
D.与农业生产一起出现
4.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
B.集体劳作
C.重农抑商
D.自给自足
5.
我国历史上,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标志是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C.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D.明朝政府绘制“鱼鳞图册”
6.
《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7.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主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割据
8.
西汉初的《二年律令·户律》记载: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办理相关手续,乡啬夫、田啬夫等主管小吏拖延不办则受罚。材料表明当时
A.工商业发展迅速
B.政府保护土地买卖
C.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
D.土地法规比较健全
9.
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10.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礼崩乐坏
B. 铁犁牛耕使用
C. 井田制瓦解
D. 赋税制度改革
11.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财产平均分配
B. 禁止土地买卖
C. 实行土地国有化
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