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测试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58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4

1.单选题(共11题)

1.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该材料记载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六辅渠
2.
“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材料说明这是典型的
A. 灌溉工程
B. 防洪工程
C. 蓄水工程
D. 综合性水利工程
3.
先秦史官编修的《世本》记载:“汤旱,伊尹(商朝大臣)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凿井工具可能是
①石器
②木制的耒耜
③青铜工具
④铁制工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
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的自给自足的基本特点
B.农业的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C.农业男耕女织的基本特点
D.农业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
5.
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曲辕犁B.耧车C.翻车D.筒车
6.
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贫富差距也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井田制度的瓦解
D.铁犁牛耕的推广
7.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8.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9.
《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
A.南稻北粟B.因地制宜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
10.
《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唐朝
D.宋朝
11.
据宋代《商州福寿寺天王殿碑》记载,该寺“树珍果,植名花,佛事之庄严,释门之仪范靡不备矣。然后垦山田,造水硙(磨),嘉蔬有圃,柔桑垂荫,兹所以备绀宇(佛寺之别称)之缮完,给缁徒(僧侣)之供养”。据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寺种植有玉米、棉花等经济作物
B.该寺属于自给自足的寺院经济
C.此时工商食官体制开始受到冲击
D.宋朝寺院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