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El食便很少发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El食便很少发生。
_______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2.单选题- (共10题)
2.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
3.
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 河南冶铁业发达
C. 政府重视手工业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A.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 河南冶铁业发达
C. 政府重视手工业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
5.
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6.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
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 |
C.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
D.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
7.
《管子·小匡》认为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材料旨在说明
A.商业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
B.商人以贱买贵卖提升经济实力 |
C.商业活动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
D.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 |
8.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
10.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1.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
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3.选择题- (共8题)
14.
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下列俗语中,能够说明团队精神重要性的是( )
①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②一山不容二虎
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④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5.
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下列俗语中,能够说明团队精神重要性的是( )
①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②一山不容二虎
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④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6.
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下列俗语中,能够说明团队精神重要性的是( )
①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②一山不容二虎
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④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