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56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5

1.简答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摘编自《清世祖实录》等

材料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长期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民族统一、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资产阶级从此掌握了政权,加速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其次,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诸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指出亚非拉地区在这一世界市场体系中所处的境况。

2.单选题(共30题)

3.
下图是漫画《铁器牛耕引发的风波》。该漫画揭示了铁器牛耕的出现
A.加速了国家的分裂
B.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
C.破坏了土地私有制
D.促使各种思想相互融合
4.
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这描述的工具是下图中的
A.
B.
C.
D.
5.
《耕田歌》曰:“深耕概(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
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
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
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
6.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7.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8.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下列说法与它同时期的是
A.灌钢法应用于冶铁业
B.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
C.交子应用于商业贸易
D.用彩色套印技术印刷书籍
9.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10.
天宝年间,吐蕃在西北地区生乱事,有4000胡客不能归国而滞留长安,中央政府拨款50万缗(货币单位)以供给养。后来此4000胡客无一人愿归国,均留华任职兵马使或掌管仪仗侍卫的官职,仍需依靠中国政府给养的只余十余胡人。这说明
①唐代的对外贸易发达
②唐代国力强盛极具吸引力
③唐代中央政府财政富足
④唐代具有很强的包容气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11.
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
①唐初经济发展状况
②唐代已有饮茶之风
③唐朝政府征收茶税
④“日中为市”的传统已被突破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2.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
C.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D.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13.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①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②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③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④货币流通以青铜钱为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四民”是指
A.工、商、士、官
B.工、商、士、民
C.侯、爵、工、商
D.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商
15.
古代最早的职业商人出现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6.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黄巢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
C. 人地矛盾冲突推动国家政策转变
D.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17.
清初采取多种措施裁抑江南缙绅地主的经济、政治特权,缙绅势力明显衰落。与佃农同属“凡人”身份的庶民地主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有
A.土地高度集中
B.主佃依附关系松解
C.阶级矛盾激化
D.江南文化地位衰退
18.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三十一年颁令“使黔首自实田”中的“实”为充实、充满之意。该学者认为秦始皇的政策是
A.民众要向国家呈报田地实数
B.延续了鼓励民众垦荒的政策
C.使流民享有政府分配的土地
D.首次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化
19.
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
下列属于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措施的有:
①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②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③重征商税
④实行“算缗”“告缗”等措施
⑤“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1.
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B.唐朝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松动
C.重农抑商政策淡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条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存在自始自终缺乏合理性
22.
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所在是在
A.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23.
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上海的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D.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24.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及世界各地。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这一时期铁路兴建热潮的出现主要因为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各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C.铁路修建技术的突破
D.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25.
1866年,第一个跨出国门的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记载了他对曼切斯特的印象:“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
A.是英国最大的通商口岸
B.出现棉纺织垄断组织
C.是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
D.是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26.
184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又出台《河流防污法》。这一系列法律文件颁布的主要背景是
A.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B.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污染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英国政府重视社会立法
27.
下图是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B.第②段的殖民强国有荷兰、英国、美国等
C.第③段中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美国
D.第④段殖民高峰的出现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28.
上图为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
B.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C.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D.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
29.
“拿破仑(1769—1821)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倘若接受了这项发明,他或许已战胜了英国。法国士兵已站在英国海滩上了。”“这项发明”指
A.珍妮纺纱机
B.蒸汽轮船
C.蒸汽机车
D.内燃机
30.
“……之后,世界各地联系大大加强,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材料中的省略号处最可能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31.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欧洲商路中心转移
C.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D.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32.
17世纪初,拥有众多商船,有“海上马车夫”称号的国家是
A.荷兰
B.西班牙
C.法国
D.葡萄牙

3.选择题(共1题)

33.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blank#}1{#/blank#}”,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blank#}2{#/blank#}”,也称“{#blank#}3{#/blank#}”。到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为“{#blank#}4{#/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