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大公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55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并由此引发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国“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2.
荣氏企业的发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他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都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外国人以 ‘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材料二到哪里去筹措办实业的钱呢?荣氏兄弟四处招股东,非常艰难才筹到了办厂的钱……(准备破土动工之日)县衙就来了谕单,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知县的谕令责成粉厂饬地迁移……由于技术不够,粉质不高,加上保守思想作怪,保兴粉销路不畅,开工不足一月,已积粉数千包。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宗敬看准了面粉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
材料四 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    
──杨旭《荣氏兄弟》
(1)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说说荣氏兄弟为什么在1902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为什么首先投资面粉业?
(2)根据材料二,说说在创办实业过程中,荣氏兄弟遇到了哪些困难?
(3)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据所学知识,说说这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为什么20年代荣氏企业发展受阻?
(4)班级要出一黑板报,介绍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史,请你给上面的材料起一个标题。

2.单选题(共23题)

3.
明中叶,《华亭县志》中记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说明明代
A.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
B.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
C.江南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
D.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4.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
5.
《鹿鼎记》里面讲,曹雪芹的父亲是韦小宝手下的御前侍卫,后来被康熙任命为“江南织造”,负责管理江南地区专供皇室的锦缎生产。他管理下的产业最有可能属于(   )
A.田庄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
6.
据《礼记·典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状态是 ( )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7.
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这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
A.交子B.草市C.夜市D.商帮
8.
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
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
9.
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
A.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
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
10.
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莞(“莞”即“管”)盐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yōu)(农具)淡食”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③④①②B.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
11.
《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B.小农经济的脆弱
C.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D.海禁政策的恶果
12.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13.
江苏川沙的女工本来纺织土布,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很多女工迁至上海,进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
A.在外商企业刺激下民族工业兴起B.妇女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C.自然经济受外国经济侵略而消失D.近代工业发展促进人口的流动
14.
在影视片《三毛流浪记》中,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直接反映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历程,20世纪四十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名家店铺,他非常困惑……他困惑的原因是
A.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实着中国市场
B.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C.美国比其他国家经营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15.
据史料记载,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上海织布厂的发展境况侧面反映出
A.洋货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B.国内商品市场过于狭小
C.民族经济生存与发展艰难
D.中国织布技术领先世界
16.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税B.不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净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7.
甲午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等。这种现象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18.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了清朝封建统治力量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了机器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19.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20.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分别指(  )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21.
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22.
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天津港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执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京津冀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行
23.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初步改变人们这一传统观念的是
A.中共八大B.邓小平“南方谈话”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24.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继承”的主要表现是
①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②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③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④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
“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民间俗语,因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引用被称为“猫论”。1978年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引用了这句话阐明自己的观点。邓小平的当时观点应该是
A.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民间养猫
B.要大胆开拓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在生产关系上不一定采用固定的形式
D.在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选择题(共3题)

26.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处理污水时要不要去除磷,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27.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处理污水时要不要去除磷,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28.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blank#}1{#/blank#}厘米, 合{#blank#}2{#/blank#}千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