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浦北县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3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55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节选)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
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材料三(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
—《盐铁论•复古》
材料四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曰受值。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四、五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
3.
材料一“二年一次朝贡,每船不过一百五十人。”“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番邦远国……其所贡方物,不过表诚敬而已。”
材料二“我朝(明)立法垂训,尤严夷夏之防。至今海滨父老相传,国初寸板不许下海。”
——《甓余杂集》
材料三凡沿海去处,下海船只,除有号票文引许令出洋外,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夹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大明律.兵律二》
材料四传统中国……建立的贸易体制不在于贸易而在于其政治性,即“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的“华夷秩序”。……在儒家的眼中,天下秩序应该是以“仁”为精神、以“礼”(宗法伦理秩序)为架构。“礼者,天地之序也。”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政府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三中有关明初实行“海禁”的记载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个更可信?为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府实行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思想。

2.单选题(共22题)

4.
2012年春季,重庆、贵州等地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使人们更加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此联想起我国古代改制翻车用于灌溉,其最早是在
A.西汉时期
B.曹魏时期
C.唐朝
D.宋朝
5.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因主持修筑某项重大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该工程应该是。
A.郑国渠
B.井渠
C.都江堰
D.灵渠
6.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7.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犁具
B.灌溉工具
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
8.
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9.
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恰当的解释是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10.
《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1.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12.
下面是明代江苏吴江县市镇变化表。下列对此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明代)
弘治(1488〜1505年)
嘉靖(1522〜1566年)
万历(1573〜1620年)
吴江县
3市4镇
7市4镇
10市7镇
 
A.吴江县是传统的工商业中心
B.吴江县是江苏唯一的丝织中心
C.明清政府压制商业贸易发展
D.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13.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实质说明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
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14.
史料记载:临安城区建设,也采用街市结合式,取消居民区的坊墙,允许商贾在居民区经营。街道空旷之处,江湖艺人可以聚众献技,供市民娱乐的勾栏瓦舍处处兴建。这一记载反映的史实最早发生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隋代
15.
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D.表明郡国并行制被废除
16.
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据此可知
A.夜市改变了农耕经济下日出而作的习俗
B.当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繁荣的夜市
C.官府对经商时间的严格限制被打破
D.夜市文化主要以文艺表演为主要内容
17.
滨下武志在《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说道,“从14世纪至15世纪以来,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在逐步扩大,存在三个贸易圈:一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一个是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贸易圈,两者之间还有以若干贸易中转港为中心的亚洲贸易圈。”滨下武志认为近代亚洲经济圈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15世纪中国的江南地区仍是世界经济中心
B.朝贡贸易推动亚洲区域市场的拓展
C.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亚洲区域市场的联系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说明( )
A.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B.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宋代草市加速城市化进程D.宋代城乡差别消失
19.
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
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
20.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苏州
21.
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能均衡发展
22.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23.
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A.唐朝的田租十分沉重
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24.
“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均田”或“限田”
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取消农民的赋税
D.禁止租佃关系发展
25.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3.选择题(共1题)

26.俄罗斯使用的主要语言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