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主要反映明清时期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雍正皇帝的观点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材料一

材料二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主要反映明清时期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雍正皇帝的观点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材料二 据粗略估计,1920年前后近代工业的总产值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4.87%,并且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商业投机性。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三反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会出现材料四中的现象。这说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材料一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量(万吨) | ≥100 | 10~99 | 1~9 | ≤1 |
外商企业 | 100 | 88.5 | 41 | 0 |
华商企业 | 0 | 11.5 | 59 | 100 |
材料二 据粗略估计,1920年前后近代工业的总产值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4.87%,并且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商业投机性。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三反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会出现材料四中的现象。这说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952年至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表。

(1)依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为什么没有得到贯彻?
(3)依据材料三,从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952年至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表。

(1)依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为什么没有得到贯彻?
(3)依据材料三,从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23题)
5.
李文治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说:“(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B.农户闲适的乡村生活 |
C.乡村市场的繁荣景象 |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6.
《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由此可以看出元朝时
A.经济重心仍在南方 | B.赋税品种相对单一 |
C.棉纺织技术更新较快 | D.棉纺织业发展比较迅速 |
8.
《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的“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 | B.民营手工业者 |
C.家庭手工业者 | D.雇佣手工业者 |
9.
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
10.
明代由于大部分文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而出现了大量文人为商人写墓志铭的现象。这说明(
A.明代政府不再实行抑商政策 |
B.八股取士堵塞文人仕途 |
C.商人成为明代社会主流群体 |
D.文人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
11.
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A.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 |
B.商业发展得益于经济政策的变化 |
C.繁荣的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
D.成为晋商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 |
12.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 | 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 |
C.不利于商人的发展 | D.从政治、经济地位上打压商业 |
13.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
14.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该言论旨在
A.分析抑商政策的危害 | B.分析海禁政策造成的弊端 |
C.希望统治者推行抑制土地兼并 | D.痛陈当时社会治安混乱状况 |
15.
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时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
D.思想解放是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
16.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民族工业的繁荣 |
C.抗日战争的爆发 |
D.国共内战的开始 |
18.
《饮冰室合集》中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中的“旧工业”指
A.传统商业 | B.传统手工 | C.传统农业 | D.民族工业 |
19.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
A.官僚资本彻底崩溃 | B.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C.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
20.
1867年,容闳建议总理衙门筹组新式本国轮船企业时,总理衙门批示轮船必须为华人所有。这反映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
A.意在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 B.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 |
C.增加了商品出口的总量 | D.体现了反侵略的色彩 |
21.
鸦片战争前,粮食商品率只占总产量的10%以下。到光绪二十年(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为16%。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因素无关
A.外国资本的冲击 | B.通商口岸的开放 |
C.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 D.世界市场的影响 |
22.
据《解放日报》载,“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种情况
A.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署有关 |
B.体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 |
C.加速自然经济瓦解,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
D.反映出当时美国已独霸中国市场 |
24.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A.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
D.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
25.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 )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 |
B.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 |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
D.资本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 |
26.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D.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