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
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
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复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904年至1914年间先后创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
1914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
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
1922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10倍。
1924年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肖东发《中国出版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
材料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
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
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复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904年至1914年间先后创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
1914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
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
1922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10倍。
1924年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肖东发《中国出版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5题)
3.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
D.小农经济的阻碍 |
4.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
5.
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
6.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情(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7.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
8.
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A.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 |
B.商业发展得益于经济政策的变化 |
C.繁荣的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
D.成为晋商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 |
9.
《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意在强调( )
A.精耕细作 | B.重农抑商 | C.垦荒开矿 | D.农工商皆本 |
10.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
C.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
D.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11.
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臭气冲天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在河上沉没,死亡640人,许多人并非溺死,而是因为喝了污染的河水。与泰晤士河的污染关系密切的是
A.电动机的勃然兴起 | B.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
C.内燃机的大面积推行 | D.汽车飞机的普及率高 |
12.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士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这表明
A.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变革 |
B.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
C.资本主义农场开始建立 |
D.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 |
13.
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A.欧洲列强加紧对外输出资本 |
B.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剥削 |
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
D.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 |
14.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1451~1474年)在遗嘱里写道:“我们的目标是使印第安土著皈依我们神圣的宗教,派传教士、神甫和有知识的人去教导他们,培养他们好的品德。”由此可见,西班牙殖民扩张
A.源于传播神圣的宗教 |
B.以宗教作侵略的敲门砖 |
C.不排除精神动力因素 |
D.培养了虔诚的新教信徒 |
15.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
B.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
C.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
D.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
16.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
17.
1931年9月,国民政府实业部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规定,“凡中华民国人民研究工业技术,对于工业上之物品或方法首先发明者”,可依本条例“给予专利权10年或5年,前项专利权以全国为区域”。这一举措
A.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C.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
D.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
18.
1929年日本片仓日华蚕丝会社派人到无锡抬价收茧,“较诸本县(无锡)茧业协会议决之限盘每担五十元,竞超过三十元”。此次茧价上涨( )
A.保证生产原料来源充足 | B.影响民族资本发展壮大 |
C.反映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 D.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 |
19.
1881年,广东南海1000多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庚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到“盖地方之莠项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
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前业发展 |
B.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
C.传统工业与近代工业存在冲突 |
D.清改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20.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
21.
1934年后,中国经济危机逐渐严重,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年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由此可知,南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导致了官僚资本的产生 | B.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
C.是罗斯福新政的翻版 | D.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 |
22.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的体现
B. 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 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年份 | 1937.7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总计 |
工厂数量 | 234 | 419 | 517 | 306 | 1061 | 1376 | 549 | 5462 |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的体现
B. 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 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3.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
A.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
C.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
D.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
24.
据湖南口岸贸易情形的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近代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 | B.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销售 |
C.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D.进口洋纱在中国销售萎缩 |
25.
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这一做法
A.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制 | B.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
C.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D.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 |
26.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