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51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囯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囯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囯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囯的贸易呈逐新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囯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囯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囯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囯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市“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人民版教材

囯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黄遵宪《番客篇》


广州十三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囯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囯古代对外贸易。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材料二:继昌隆丝厂在办厂过程中,也受到了旧势力的反对,说什么机器代替手工缫丝,恶果必多;男女同厂工作有伤风化;工厂冒烟,有伤风水;操纵机器,必定伤人等等,攻击污蔑接踵而至,还曾一度发生捣毁机器、破坏丝厂事件。1881年,继昌隆丝厂被迫迁厂澳门,易名和昌缫丝厂,后又更名为复和隆缫丝厂。1885年其兄追加投资6000两白银,工厂再次迁回简村,改为世昌纶缫丝厂,一直到1928年。
材料三: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刘鸿生
(1)材料一表明,在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短暂的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共18题)

4.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商品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自然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5.
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曰:“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这充分说明了小农经济
A.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先天的落后性
B.成为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在抵御天灾人祸方面具有脆弱性
D.遭受着封建政府的沉重剥削与压迫
6.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7.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8.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
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图三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四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
9.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10.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11.
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12.
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 “(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A.草市B.交子C.夜市D.商帮
13.
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
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
C.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D.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14.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15.
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A.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
C.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D.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16.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7.
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材料直接反映了
A.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8.
下表所示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货物名称及输出国
价值(银元)
提示说明
1781~1790年
中国茶叶
9600多万
每年从英国流入中国几百万银元
1781~1793年
英国呢绒等
1600多万
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六分之一
 
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瓦解B.茶叶是中英贸易中唯一大宗商品
C.中国处于中英贸易中的顺差地位D.英国商品质劣无法打开中国市场
19.
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
A.导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稳固
D.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0.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
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1.
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3.选择题(共2题)

22.如图所示,AB是在平面镜前的物体,作出物体平面镜中的像,作图及先后次序正确的是(   )

23.如图所示,AB是在平面镜前的物体,作出物体平面镜中的像,作图及先后次序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