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调剂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
——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但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牲了,这种主义似乎不把消费看作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作工商业的终极目的。对于凡能与本国产物和制造品竞争的一切外国商品,在输入时加以限制,就显然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了。……就任何一点说,限制或阻害商人、工匠及制造业工人的产业,都不是地主及耕作者的利益。这一不生产阶级越自由,他们之间各种职业的竞争越激烈,其他二阶级所需的外国商品及本国制造品,就将以越低廉的价格得到供给。这种完全的贸易自由,使得他们在国内感到的那种最重要缺陷,在最适当、最有利的情况下得到填补。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政策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与桑弘羊经济思想相比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亚当斯密经济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经济思想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调剂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
——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但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牲了,这种主义似乎不把消费看作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作工商业的终极目的。对于凡能与本国产物和制造品竞争的一切外国商品,在输入时加以限制,就显然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了。……就任何一点说,限制或阻害商人、工匠及制造业工人的产业,都不是地主及耕作者的利益。这一不生产阶级越自由,他们之间各种职业的竞争越激烈,其他二阶级所需的外国商品及本国制造品,就将以越低廉的价格得到供给。这种完全的贸易自由,使得他们在国内感到的那种最重要缺陷,在最适当、最有利的情况下得到填补。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政策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与桑弘羊经济思想相比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亚当斯密经济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经济思想共同的历史价值。
2.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1840年英国为国内消费进口了454.5万公担棉花、4842.1万镑亚麻和大麻。至1870年进口棉花增加到983.6万公担,羊毛增至1.71亿磅,亚麻和大麻增至590万磅。”英国工业品的市场也随之扩大了。“兰开夏棉织品的输出额从1843年的十四万一千磅增加至1854年的一百万磅。”由于“航海条例”的取消运输费降低,从而降低了英国工业品的价格,增强了其竞争能力。英国的机床、机车等重工业新产品也越来越畅销,从1845年到1870年的25年中,英国机器输出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试论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材料“1840年英国为国内消费进口了454.5万公担棉花、4842.1万镑亚麻和大麻。至1870年进口棉花增加到983.6万公担,羊毛增至1.71亿磅,亚麻和大麻增至590万磅。”英国工业品的市场也随之扩大了。“兰开夏棉织品的输出额从1843年的十四万一千磅增加至1854年的一百万磅。”由于“航海条例”的取消运输费降低,从而降低了英国工业品的价格,增强了其竞争能力。英国的机床、机车等重工业新产品也越来越畅销,从1845年到1870年的25年中,英国机器输出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试论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8题)
3.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
4.
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 | 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 | 乾隆四十年(1775) |
数量 | 不超过20万石 | 30万石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 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 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
6.
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
7.
下表为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据此表可知
| 中原 | 西北 | 东北 | 江南 | 岭南 |
战国 | 117 | 29 | | | |
西汉 | 238 | 54 | 13 | 47 | |
东汉 | 467 | 95 | 41 | 138 | 29 |
A.农业中心区域发生转移 |
B.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 |
C.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臻完善 |
9.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
10.
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 B.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
C.促进货币经济发展 |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
11.
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
D.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
12.
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 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
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 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
13.
阅读关于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原因 |
B.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是英国崛起的基础 |
C.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让其成为欧洲霸主 |
D.工业革命是其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根本原因 |
14.
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
A.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 |
B.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 |
C.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 |
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15.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16.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
17.
1897年创设的商务印书馆,最初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印刷各种商业、商界的文件和账簿等,所以称为“商务”。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商业得到知识分子和社会的认可 |
B.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
C.商战意识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
D.传统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
18.
下表为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出口 | 出口指数 | 进口 | 进口指数 |
1935 | 576 | 61.7 | 941 | 62.4 |
1936 | 706 | 75.6 | 953 | 63.9 |
1937 | 838 | 89.7 | 771 | 64.7 |
——摘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
C.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
D.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 |
19.
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
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
C.“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
D.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
20.
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