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清朝晋商之商路示意图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清朝晋商之商路示意图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单选题- (共23题)
4.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认为“工商皆本”,对这两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的观点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
B.黄宗羲的观点违背了我国以农业为本的事实,观点不切实际 |
C.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
D.农、商应该一直都是中国的本业,不管任何时期都同等重要,两人观点都错误 |
6.
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是当时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他们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
B.徽商和晋商 |
C.浙商和晋商 |
D.徽商和浙商 |
8.
“已丑了,金牛叫;风雨顺,五谷笑;事如意,平安罩;身体棒,福寿到;亲满堂,欢乐绕……”这是2009年春节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已丑”,“金牛”等源自
A.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
C.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
D.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
9.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
10.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 生产不计成本
C. 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 国家权力的支持
A. 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 生产不计成本
C. 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 国家权力的支持
11.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2.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
14.
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
15.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16.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
17.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8.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20.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
C.百姓皆重商轻农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
21.
1500—1620年间,欧洲物价平均上涨了300%--400%。这一现象
A.促进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 |
B.加速了封建旧势力的衰落 |
C.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 |
D.推动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
23.
从1651年开始,英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涉足与英国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但这些法案最终在1849年都被废除了。这一变化的根源是由于英国( )
A.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 B.殖民优势地位丧失 |
C.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 | D.建立起代议制政治 |
24.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
B.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刺激作用 |
C.有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3.选择题- (共12题)
28.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课文中“——”的作用是{#blank#}1{#/blank#}。
A.解释说明 | B.声音延长 |
②在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就会{#blank#}2{#/blank#}。
A.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
B.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
C.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9.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课文中“——”的作用是{#blank#}1{#/blank#}。
A.解释说明 | B.声音延长 |
②在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就会{#blank#}2{#/blank#}。
A.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
B.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
C.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