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36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材料四:  1958年5月,***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五: 邢台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河北省邢台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4)为了在农业领域“后来者居上”,***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2.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两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造纸与印刷业、船舶修造业、机器制造业以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材料三: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
材料四: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材料五:漫画《财神图》中的对联是:“卖国内战蒋宋孔陈,垄断独占中中交农”,横批是“一手遮天”。(注:中中交农即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

材料六: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出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材料三、四中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材料五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哪一历史时期?对联中的“卖国”具体指什么?“一手遮天”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5)依据材料六,说明资本主义道路为何在中国走不通?
3.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单选题(共24题)

4.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下列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①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  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
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7.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土地兼并严重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8.
《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监管人员)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B.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9.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0.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本
11.
《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2.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工业的繁荣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国共内战的开始
14.
下表是近代中国1873--1910年农产品出口比例表,数据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
A.农业近代化程度不断提高B.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对外贸易发展迅速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
15.
1932年,荣氏兄弟成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这主要得益于
A.政府的经济政策B.稳定的国内环境C.优越的社会制度D.提倡国货运动
16.
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
行    业
1912年
1920年
平均年增长率(%)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1922年)
12.1
机器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1913年)
8316(1921年)
19.8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36.7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11.9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416558
3279757
29.4
 
表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
①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②重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④民族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7.
下图是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进口棉纱、棉布数量变化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B.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清政府放宽了设厂限制D.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8.
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19.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0.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21.
1962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彻底纠正了“左”倾的严重错误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经济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22.
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因素是(    )
①正确的路线方针的指导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③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④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3.
从下图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B.我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C.公有制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4.
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个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 ,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74 年增长4.6 %。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粉碎了林彪集团B.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
C.邓小平大力整顿D.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
25.
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文件,规定了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定价等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一规定的核心内容是(    )
A.扩大国家财源B.增强企业活力
C.变公有为私有D.实行市场经济
26.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27.
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A.人民公社化B.大跃进C.农业合作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选择题(共2题)

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9.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下表是近五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和俄罗斯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的统计数据(单位:枚).

第30届伦敦

第29届北京

第28届雅典

第27届悉尼

第26届亚特兰大

中国

38

51

32

28

16

俄罗斯

24

23

27

32

26

(Ⅰ)根据表格中两组数据完成近五届奥运会两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的茎叶图,并通过茎叶图比较两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的平均值及分散程度(不要求计算出具体数值,给出结论即可);

(Ⅱ)甲、乙、丙三人竞猜今年中国代表团和俄罗斯代表团中的哪一个获得的金牌数多(假设两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不会相等),规定甲、乙、丙必须在两个代表团中选一个,已知甲、乙猜中国代表团的概率都为 {#mathml#}45{#/mathml#} ,丙猜中国代表团的概率为 {#mathml#}35{#/mathml#} ,三人各自猜哪个代表团的结果互不影响.现让甲、乙、丙各猜一次,设三人中猜中国代表团的人数为X,求X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EX.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