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34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一个玉器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的什么社会现象?
(2)以上材料所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3)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3.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4.
明朝时,松江“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值”。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合郡男妇”是卖袜店的雇佣工人
②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成了包买主
③江南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5.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此可知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
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
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6.
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7.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8.
“(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以故商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上述材料反映的信息包括
①上海棉纺织业兴盛
②白银大量使用
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④商业竞争激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
C.重视农业的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
10.
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l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C.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11.
20世纪初,一位英国评论家写道:“(英国)普通公民早上被美国闹钟叫醒,……从早餐桌旁站起后,这位公民匆忙走出家门,赶一辆纽约制造的电车,……。在那里,他走进‘杨基’电梯,电梯将沿着美国人装的梯轨线把他送到办公室。毫无疑问,他办公室里的所有用具都是美国的。”文中反映的情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A.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B.英国彻底衰落
C.美国全面超过英国D.美国工业发展迅猛
12.
阅读下列不同时代生产发展速度的数据表,它深刻的揭示出
时代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时代
生产力发展的平均速度
每万年提高1%
每百年提高4%
每年提高3%左右
每年提高10%左右
 
A.人类文明分成四个阶段B.社会生产力匀速上升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生产发展存在平均速度
13.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B.构成材料不同
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动力不同
14.
某国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以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丁:《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15.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新调整了国际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   )
A.产生了垄断组织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进行
D.英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新的经济力量崛起
16.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里的“革命”是指
A.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B.给印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推动印度民族起义爆发  
D.在印度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7.
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曾这样概述:“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对此表述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英帝国曾辉煌一时B.此种现象主要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C.“新的太阳”喻指美国D.此事应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
18.
1800~1880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情况表(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1800
1840
1860
1880
金额
1.4
2.4
7.2
14.7
 
出现上表所反映现象的最主要的物质技术条件是(  )
A.市场经济体制被各国普遍接受
B.化学工业的建立
C.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
D.内燃机的发明
19.
一位生活在19世纪末的德国人介绍了他的生活情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乘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他经常乘坐飞机外出旅游
C.他家安装了电灯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20.
(09年四川卷)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场的形成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D.民主制度的确立

3.选择题(共7题)

21.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则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22.

下图示意世界四个国家21世纪初期能源消费情况。上图表明上述国家中(    )

23.

 60×20={#blank#}1{#/blank#}。

24.

 60×20={#blank#}1{#/blank#}。

25.

香蕉苹果树上的枝条上嫁接红富士苹果树的芽,该芽长成的枝条结出的果实是(   )

26.

读湘北某城市略图,根据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    )

27.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最不明显的城市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