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桃溪中学高二2018春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3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73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宋明理学可以代表历代文化的特点,基本上是多元并举,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但是,由于理学成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笛卡尔眼里,世界的本质是理性的,自然的本质也是理性的,而理性的特质,可以通过数学的类比加以理解。人作为万物之灵,其本质也是理性。理性乃自然之光,是人人都具有的天赋能力。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能够单纯凭借“我”而为知识提供确定性的最后根据,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上帝,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规律。个人理性的权威几乎达到至高无上的地步。理性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有权利自由地运用理性,而不依靠任何外在的权威,不服从任何外在命令,只服从理性本身。
——尚新建《启蒙与人性》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开放互融的发展态势。并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理学和理性思想在对待人性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产生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8题)

3.
《古代人与夏天的斗争》:“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2015年的3 781年间,中原地区每3年5个月就有一次较大水灾,每3年4个月就有一次严重旱灾。”这些自然气候现象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水排成为汉代抗旱利器B.灌溉工具创新不断
C.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D.重视农耕经验、技术的总结
4.
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③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④
5.
(南宋临安)御街中段的酒楼茶坊之间,“有珠子市、花市、方梳市、销金行、冠子行、鲞团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所谓“盐钞引”是政府发给商人的证券,是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凭证。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临安(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草市贸易出现繁荣景象
C.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市场具有专业化特点
6.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从这段材料中研究者能提取的信息是(  )
A.万历年间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B.大量使用机器致使工人失业,激起民变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良善百姓D.苏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工处境艰难
7.
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C.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8.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9.
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
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
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10.
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④魏晋时期形成的书法的发展
⑤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